壮族的拼音、解释、组词

壮族的简介:

zhuàng zú
分布于广西、云南、广东、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约1555.6万人(1990年)。曾称“僮族”,1965年改现名。用壮语。原有方块壮字,现推行拼音壮文。信仰多神,流传道教。铸造和使用铜鼓的历史悠久,擅长壮锦刺绣。陶瓷工艺和“干栏”建筑颇为著名。盛行歌圩。传统节日有牛王节、三月三。主要从事农业。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族源与百越、俚、僚族有关,在宋代时曾有侬智高建立政权。主要居住在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省也有散居,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族。所操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南北两种方言。大都兼通汉语文。信仰多神,崇拜巨石、老树、高山和祖先,除此之外,亦见佛、道教的传布。社会由一夫一妻的小家庭组成,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牧业。传统住屋形式为「干栏」,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在传统文献中有「獞族」、「撞族」、「僮族」的记载,这三个字的读音都是「壮」,是壮族的另称。也作「&8ff0._104_0.gif;族」、「僮族」、「撞族」。

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之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和广东等省区,其人口在中国所有民族中排名第六。壮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俗习惯。以下是对“壮族”的详细解释:

详细解释

历史背景: 壮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他们自称“僮”,意为聪明的人,后来被称为“壮”。早在秦朝时期,壮族的先民就已在中国南部地区活动。

语言文化: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壮语属于壮侗语族中的一种重要方言,在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变体。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壮语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开发工作。

传统习俗与节日: 壮族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民间风俗习惯,如歌圩节(歌会)、祭祖、祭祀祖先神灵等。其中,“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壮族人民会举办盛大的歌会,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

衣食住行: 传统服饰以色彩艳丽著称,如对襟上衣和百褶裙;饮食习惯方面,以大米为主食,并有多种独特的菜肴;居住建筑多为竹木结构的吊脚楼等。

造句

  1. 他是一名壮族歌手,在歌圩节上演唱了动人的山歌。
  2. 广西龙脊梯田旁的村庄里住着许多勤劳的壮族人民。
  3. 在三月三节期间,壮族人会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
  4. 壮族的文字和语言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保护。
  5. 壮族的传统手工艺如刺绣、编织等技艺世代传承至今。

分词解释

zhuàng

1 大,有力,强盛:强~。~士。~心。~烈。~美。兵强马~。2 增加勇气和力量:~胆。~行(xíng )。以~声势。3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旧作“僮”):~族。~锦。~歌。

1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规。~长。家~。2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3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民~。4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宗~。氏~。部~。5 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芳香~。6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灭。7 聚合,集中:云气不待~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