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的拼音、解释、组词
太常的简介:
tài cháng
1.古代旌旗名。 2.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典.职官七》。
1.古代旌旗名。 2.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典.职官七》。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职官名。掌理宗庙礼仪。秦时置奉常,汉更名为太常,历代沿用之。《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五年更名太常。」
2. 画有日月星辰等图案的旗帜。《书经.君牙》「纪于太常」汉.孔安国.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
《太常》是古代中国官职名,特指掌管礼乐、祭祀等事务的官员。在不同朝代中,“太常”一职的内容和职责有所不同。
1. 官职解析:
- 来源:源自于周代的“大宗伯”,至秦汉时期称作“太常”,到了唐宋时期称为“光禄寺卿”。主要负责祭祀天地、宗庙,管理国家礼仪制度。
- 地位:“太常”作为古代中国的高级官员之一,在封建社会中具有很高的政治和文化地位。
2. 造句:
- 在唐朝的宫廷中,太常司掌管着皇家祭典与音乐,确保了各种仪式井然有序。
- 太常官必须精通礼乐之道,才能在朝廷祭祀活动中正确无误地执行任务。
- 唐朝时期,太常寺是负责制定和实施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机构。
- 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祭天大典,太常官正在挑选合适的音乐与舞蹈来配合仪式。
- 在古代中国,太常不仅管理国家礼乐事务,还负责教育官员有关礼仪的知识。
通过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太常”一词在古代指的是专门掌管重要文化及宗教活动的高级官员。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