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拼音、解释、组词

天人合一的简介:

tiān rén hé yī
1.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认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由此两者合为一体。战国时子思﹑孟子首先明确提出这种理论﹐汉儒董仲舒继承此说﹐发展为"天人感应"论。参阅《礼记.中庸》﹑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中国哲学中对于上天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观念。宋代理学家认为「仁」是所有德行的总名,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学者应汲于求仁,尽己之心性,存天理,去人欲,由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而与天地合德,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例】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最高境界的表现。

1. 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念。宋代理学家认为「仁」是所有德行的总名,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学者应汲于求仁,尽己之心性,存天理,去人欲,由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而与天地合德,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这一成语或哲学概念,源自中国古代思想,主要指人类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其核心思想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和天道运行,追求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解释

  • “天”:在古代中国哲学中,“天”常常被用来代表宇宙的整体秩序或自然界。
  • “人”: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个体、群体或者整体的人类社会活动。
  • “合一”:意味着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自然法则与人的行为应当协调一致,追求和谐共存。这一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儒学、道家及其它哲学流派中均有体现,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艺术创作等多个领域。

造句

  1. 他深信“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践,与自然和谐相处。
  2. 古代中国的园林设计就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园中有山有水,布局精致,仿佛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3. 天人合一》不仅是哲学概念,也是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原则,鼓励我们尊重自然规律。
  4. 在现代社会,“天人合一”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人们关注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5. 古代文人常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创作源泉,他们的诗词书画作品往往充满了自然之美与哲理之思。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理念不仅是一种哲学上的追求,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词解释

tiān

1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空。~际。~罡(北斗星)。~渊(上天和深渊,喻差别大)。~马行空(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2 在上面:~头(书页上面的空白)。3 气候:~气。~冷。4 季节,时节:冬~。5 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今~。6 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上。~宫。7 自然界:~堑。~时。~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8 〔~干(gān)〕古代用来记日或年的字,有“天干”和“地支”两类,天干共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称“十干”。9 自然的、生成的:~然。~性。~职(应尽的职责)。~才(①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聪明智慧;②有这种才能的人)。~伦之乐。

rén

1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2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

hé,gě

1 闭,对拢:~眼。~抱。珠连璧~。貌~神离。2 聚集:~力。~办。~股。~资。3 不违背,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应或相符:~格。~法。情投意~。4 应该:~该。~当。“文章~为时而著,诗歌~为时而作”。5 总共,全:~家欢乐。6 计,折算:~多少钱。7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5”。

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2 纯;专:专~。~心~意。3 全;满:~生。~地水。4 相同:~样。颜色不~。5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7 乃;竞:~至于此。8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9 或者:~胜~负。10 初次:~见如故。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