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置可否的拼音、解释、组词

不置可否的简介:

bù zhì kě fǒu
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不说可以,也不说不可以。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见。※语或本宋.汪藻〈尚书礼部侍郎致仕赠大中大夫卫公墓志铭〉。△「模棱两可」

2. ※宋.汪藻〈尚书礼部侍郎致仕赠大中大夫卫公墓志铭〉(据《浮溪集.卷二五》引)公讳肤敏,字商彦,少力学问。……先是,公论时政。上曰:「崇宁大观1>以来,所以乱祖宗法者,由宰相2>持禄3>。惟恐失人主之意,故于政事无所可否,驯4>致前日之祸,自今当以为戒。」 〔注解〕 (1) 崇宁大观:北宋徽宗的两个年号。 (2) 宰相:古代君主的最高幕僚,为百官之长。 (3) 持禄:保住禄位,无所建树。 (4) 驯:逐渐。

3. 「不置可否」就是对事情的是非对错,不表示可或否。北宋汪藻在为尚书礼部侍郎卫肤敏所撰写的墓志铭中,忆及卫公生前曾向皇帝建言,直陈朝政紊乱的原因,就在于大臣们:「惟恐失人主之意,故于政事无所可否。」指众臣为了怕违背皇帝的心意,对于任何政事都不表示意见,以致于不管对错都放任行之,终于招致灾祸。其中「无所可否」的意思,就是指没说可以,也没说不可以,表示没有意见的样子。后来「不置可否」这句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见。

1. 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例】每当我们征询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置可否。

1. 不表示任何意见。《官场现形记》第五八回:「沈中堂又问他们抵制的法子。有人说:『应该上个折子,不准他们考差。凡是本衙门差使,都不准派。』又有人说:『这个翰林,祇能算做顶带荣身,不能按资升转。』沈中堂听了不置可否。」也作「未置可否」。

词语解析

不置可否(bù zhì kě fǒu)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对某个问题或意见既不明确表示同意也不明确表示反对的态度。这个成语强调说话者保持中立、不表态的立场。

拼音:

bù - 不 zhì - 置 kě - 可 fǒu - 否

例句:

  1. 对于他的提议,大家都觉得不置可否**。
  2. 在这次讨论会上,我试图保持中立,所以选择了不置可否的态度。
  3. 虽然大家意见分歧很大,但他依然选择不置可否
  4.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目前还是不置可否
  5. 对于这件商品的质量问题,老板只是不置可否,没有明确表态。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在面对争议或难题时保持中立、谨慎的态度。使用“不置可否”时需要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恰当性,以确保准确传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分词解释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zhì

1 放,摆,搁:安~。布~。~放。~身。位~。~信。~评。~疑。~辩。推心~腹。~若罔闻。~之度外。2 设立,设备:装~。设~。3 购买:添~。~办。~备。~买。

kě,kè

1 允许:许~。认~。宁~。2 能够:~见。~能。~以。不~思议。3 值得,认为:~怜。~悲。~亲。~观。~贵。~歌~泣。4 适合:~身。~口。~体。5 尽,满:~劲儿干。6 大约:年~二十。“潭中鱼~百许头”。7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8 表示强调:他~好了。9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谁见过呢?10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同意?11 姓。

fǒu,pǐ

1 表示不同意,不认可:~定。2 不,用在表示疑问的词句里:可~?。3 不如此,不是这样,不然:~则。学则正,~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