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生石的简介:
sān shēng shí/dàn
1.传说唐李源与僧圆观友善,同游三峡,见妇人引汲,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更约十二年后中秋月夜,相会于杭州天竺寺外。是夕观果殁,而孕妇产。及期,源赴约,闻牧童歌《竹枝词》:"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源因知牧童即圆观之后身。见唐袁郊《甘泽谣.圆观》。后人附会谓杭州天竺寺后山的三生石,即李源和圆观相会之处。诗文中常用为前因宿缘的典实。
1.传说唐李源与僧圆观友善,同游三峡,见妇人引汲,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更约十二年后中秋月夜,相会于杭州天竺寺外。是夕观果殁,而孕妇产。及期,源赴约,闻牧童歌《竹枝词》:"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源因知牧童即圆观之后身。见唐袁郊《甘泽谣.圆观》。后人附会谓杭州天竺寺后山的三生石,即李源和圆观相会之处。诗文中常用为前因宿缘的典实。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相传唐代李源与僧圆观友好,圆观临死时与李约定,十二年后在杭州天竺寺相见。李源依期赴约,在天竺寺前遇一牧童唱〈竹枝词〉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乃知牧童即圆观。见唐.袁郊《甘泽谣.卷五.圆观》。后比喻因缘前定。唐.贯休〈酬张相公见寄〉诗:「感通未合三生石,骚雅欢擎九转金。」
《三生石》这一词汇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主要源于中国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中的故事。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三生”指的是前世、今生和来世,而“石”则象征着时间的永恒与空间的无限。因此,《三生石》通常被用来形容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或命运,或者是某种极难忘怀的经历。
详细解释
- 文化背景:三生石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李朝威的小说《柳毅传》,后在宋代《夷坚志》中再次提及。该故事描述了一块神奇的石头,人们相信在它上面刻下名字的人,可以在未来的生生世世中相遇。
- 象征意义:三生石不仅代表了时间的长河和生命的连续性,还象征着爱情、友情或任何珍贵情感与承诺的永恒不变。
造句
- 自从相识起,她俩就仿佛是刻在《三生石》上的名字,无论经历多少岁月变迁,始终如一。
-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许多玩家相信,在《三生石》上留下足迹就能找到彼此的灵魂伴侣。
- 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但愿《三生石》见证的缘分能够让我们终有一日相聚。
- 他俩的约定如同刻在《三生石》上的誓言,坚不可摧,无论未来如何变化,他们都会坚守承诺。
- 每当两人回忆起初识时的美好时光,仿佛是穿越了《三生石》,回到了那片曾经充满梦想与希望的地方。
这些造句展示了《三生石》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和其深远的象征意义。
分词解释
三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生
shēng
1 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诞~。滋~。~长。2 造出:~产。3 活的,有活力的:~存。~命。~物。~机。出~入死。舍~取义。4 有生命的东西的简称:众~。丧~。卫~。5 生活,维持生活的:~计。~意。6 整个生活阶段:一~。平~。今~。7 发出,起动:~病。~气。~效。~花之笔。谈笑风~。8 使燃料燃烧起来:~火。9 植物果实不成熟:~瓜。10 未经烧煮或未烧煮熟的:~饭。~水。11 不熟悉的,不常见的:~疏。~客。~字。陌~。12 不熟练的:~手。13 未经炼制的。~铁。14 硬:态度~硬。~吞活剥。15 甚,深:~怕。~疼。16 正在学习的人:学~。门~。17 有学问或有专业知识的人:儒~。医~。18 传统戏剧里扮演男子的角色:小~。老~。武~。19 词尾:好~休养。20 姓。
石
shí,dàn
1 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破天惊(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2 指石刻:金~。3 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药~。药~之言(喻规劝别人的话)。4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