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痺不仁的拼音、解释、组词
麻痺不仁的简介:
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情。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麻木不仁」。见「麻木不仁」条。
2. 此处所列为「麻木不仁」之典源,提供参考。 《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二.痺论》帝曰:「善。痺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歧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1>者,病久入深,荣卫2>之行濇3>,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4>,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痺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注解〕 (1) 不仁:古代医家指身体肌肤失去知觉。 (2) 荣卫:胃中的水谷所转化而来的营养物质。 (3) 濇:音ㄙㄜˋ,不顺畅。 (4) 不营:气血无法运行。
3. 此处所列为「麻木不仁」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黄帝内经》共十八卷,内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两部分。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并为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在《黄帝内经素问》的〈痺论〉中记载痹症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等。「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濇,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意思是说:「痺症」,是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后,气血运行失常,因而引起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麻木等的一种疾患。一般分成风寒湿痺和热痺。风痺常导致关节疼痛;湿痺不只关节疼痛,严重的还会麻木失去知觉;热痺会导致关节疼痛灼热红肿。所以「麻木不仁」本是种失去知觉的病状,后来演变为一句成语,用来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
1. 对于事物感觉迟钝或漠不关心。明.李贽〈寄答留都〉:「今但以仁体称兄,恐合邑士大夫皆以我为麻痺不仁之人矣。」也作「麻木不仁」。
词语解析
麻痺不仁(Pān bù rén)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外界的刺激或感情丧失了反应的能力,通常指精神状态麻木,缺乏同情心、责任感或者对事物的敏感度下降。此词常用于描述一种心理上或情感上的迟钝状态。
- 麻痺:原意为肌肉失去感觉或功能,引申为对某种情况或问题无动于衷。
- 不仁:在古代儒家思想中,“仁”指的是仁爱、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在这里“不仁”则用来表示缺乏这些品质。
造句
- 面对同事的求助,小王显得麻木不仁,仿佛完全不在乎他人的情绪。
- 这个案件已经引起了公众广泛的关注,但一些政府官员仍然表现出麻痺不仁的态度。
- 看到那些在灾难中受苦的人们,有些人的反应却是麻木不仁,似乎对人性的悲悯全然不知。
- 为了赢得比赛,球队教练采取了极端训练方法。这使得队员们感到极度疲劳,有的甚至表现得麻痺不仁。
- 在这次公益活动中,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而有些人却表现出麻木不仁的态度。
这些句子展示了“麻痺不仁”一词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方式及语境。
分词解释
má
1 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布。~衣。~袋。~绳。~纺。2 指“芝麻”:~酱。~油。3 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脚~了。4 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引申为思想不敏锐:~痹。~醉。~木不仁。5 面部痘瘢,引申指物体表面粗糙:~子。6 带细碎斑点的:~雀。~蝇。7 喻纷乱:~乱。~沸。8 姓。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rén
1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义(①仁爱与正义;②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爱。~政。~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至义尽。一视同~(同样看待,不分厚薄)。2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儿。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