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骨行尸的拼音、解释、组词
走骨行尸的简介:
走骨: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骨骼;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行尸走肉」。见「行尸走肉」条。
2. 此处所列为「行尸走肉」之典源,提供参考。 晋.王嘉《拾遗记.卷六》任末1>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2>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3>走肉耳!」河洛秘奥,非正典籍所载,皆注记于柱壁及园林树木,慕好学者,来辄写之。时人谓任氏为「经苑」。 〔注解〕 (1) 任末:字叔本,东汉蜀郡繁人,生卒年不详。少习《齐诗》,游京师,教授十余年。为郡功曹,辞以病免。后奔师丧,于中道病故。 (2) 负笈:背著书箱,比喻出外求学。笈,音ㄐ|ˊ,书箱。 (3) 尸:同「尸」,死人的躯体。
3. 此处所列为「行尸走肉」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行尸走肉」原作「行尸走肉」。「行尸」是指会走动的尸体。「走肉」是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体。所以「行尸走肉」是指光有躯壳而没有灵魂,徒具形骸而毫无生气的人。在晋.王嘉的《拾遗记》中,提到东汉有个名叫任末的人,勤奋好学,各方面都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出外求学也不辞路途遥远。他用茅草编成小草屋,削尖荆木做成笔,在树上刻出汁液当做墨汁,刻苦地习文写字,在艰苦的环境下苦读而有所成就。他在临终时告诫门徒说:「一个人如果好学,就算死了,也好像还活著一样。不学习的人,即使他还活著,却只是个会走动而没有魂魄的躯壳一样,徒具形骸而无所作为的人。」后来「行尸走肉」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徒具形骸,毫无生气,庸碌无为的人。
1. 比喻一个人徒具形骸,庸碌且无所作为。元.无名氏〈柳梢青.悟个不生不灭〉词:「走骨行尸,贪财恋色,枉消年月。」也作「行尸走肉」。
《走骨行尸》这个词语形象地描述了一种精神状态,形容人虽然活着,却像没有灵魂、精神空虚或缺乏活力的状态。它多用于比喻那些虽然在形式上维持某种生命活动或行为,但在内心深处已经失去了活力、激情或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的人。
详细解释
- 走骨:这里的“走”是行走的意思,“骨”指的是人的骨架,整体形象地描述了人只剩下躯壳,没有精神的状态。
- 行尸:“行尸”的意思是指活着但没有意识或目的状态。综合作起来,“走骨行尸”用来形容那些外表看似正常,但实际上缺乏活力、动力或者激情的人。
造句
- 自从他失业后,整个人就像失去了方向,整天浑浑噩噩,成了一个活生生的“走骨行尸”,连吃饭都提不起兴趣。
- 这个项目已经进行了一年多,但团队成员们的积极性越来越低,看起来就像是“走骨行尸”一样,工作上缺乏创新和热情。
- 他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内容,就像一个“走骨行尸”,对生活毫无期待和激情。
- 长时间的生病让他失去了往日的精神活力,现在的他仿佛成了一个“走骨行尸”,整天昏沉度日。
- 这次改革后的部门变得死气沉沉,员工们的态度消极怠工,整个团队都像是“走骨行尸”一样,缺乏前进的动力和热情。
分词解释
zǒu
1 行:~路。~步。2 往来:~亲戚。3 移动:~向(延伸的方向)。~笔(很快地写)。钟表不~了。4 往来运送:~信。~私。5 离去:~开。刚~。出~。6 经过:~账。~内线。~后门。7 透漏出去,超越范围:~气(漏气)。8 失去原样:~形。~样。9 古代指奔跑:~马。不胫而~。10 仆人,“我”的谦辞:牛马~(当牛作马的仆人,如“太史公~~~。”)。gǔ,gū
1 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头。~骼(全身骨头的总称)。~节。~肉(①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②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干(gàn)。2 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扇~。3 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力(①雄健的笔力;②刚强不屈的气概)。风~(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 指人的品质、气概:侠~。~气。háng,xíng
1 行列:字里~间。罗列成~。2 兄弟姐妹的次弟;排行:我~二,你~几?3 步行的阵列。4 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泪下两~。5 某些营业所:银~。花~。商行。6 行业:同~。各~各业。7 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棉袄。~几针。shī
1 死人的身体:~体。~骸。僵~。借~还魂。2 〔~位〕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如“~~素餐,“~~误国”。3 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