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衙的拼音、解释、组词
排衙的简介:
pái/pǎi yá
1.旧时主官升座,衙署陈设仪仗,僚属依次参谒,分立两旁,谓之排衙。
1.旧时主官升座,衙署陈设仪仗,僚属依次参谒,分立两旁,谓之排衙。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时官员升堂前由衙役站班、陈列仪仗,僚属依次参谒。唐.白居易〈雨雪放朝因怀微之〉诗:「不知雨雪江陵府,今日排衙得免无。」
词语“排衙”在古代汉语中特指官员出巡时,地方官员按等级依次排列迎接上级官吏的情景。这里的“衙”是指官署、衙门,“排”则是排列之意。这种场面往往表现出一种庄重和秩序感。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央或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时,下级官员需要按照一定的规矩和程序迎接。
- 仪式性:这是一种官方礼仪的一部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特点。通过排衙的仪式,既彰显了官场的秩序感,也有助于体现地方官员对上级的尊敬之情。
- 具体内容:在排衙时,下属官员会按照自己的官阶高低有序排列,并准备相应的迎接仪式和礼物,以示恭迎。
造句:
- 明代巡按巡视到某县时,当地官员纷纷整肃衣冠、排衙迎接。
- 清朝年间,地方府尹出行,下属各县级官员必须提前在城门口整队排列,等候上级大人的视察。
- 在古代官场的记载中,每提及重要官员出巡,往往会描绘其排衙迎宾的场景。
- 电视剧《清平乐》里,每当出现皇帝微服私访的情节时,地方官员都会事先排衙准备迎接圣驾。
- 这种排衙的形式,在古代不仅是官场礼仪的一部分,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一种手段。
这些句子展示了“排衙”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