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丑的拼音、解释、组词

丁丑的简介:

dīng/zhēng chǒu
1. 六十甲子的第十四位。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宋·苏轼《石钟山记》。

  • AI解释

《丁丑》是一个干支纪年,是农历中用来表示年份的一种方法。在中国古代历法体系中,“天干”由十个字组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则有十二个汉字组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丁是天干的第四位,丑是地支的首位。因此,“丁丑”是一种纪年方式,通常用于记载某个特定历史事件或个人生平的重要节点。

以20世纪为例,1917年的农历属于“丁巳蛇年”,其之前的年份1916年则是“戊午马年”。由于干支的循环周期为六十(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所以每六十年会重复一次同样的干支顺序。

以下是五个包含“丁丑”的句子作为造句例子:

  1. 据史料记载,清朝末年的1917年即丁丑年间,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走向了新的历史阶段。
  2. 在文学作品中,《红楼梦》曾提到宝玉生于清嘉庆年间(18世纪末),即为“丙辰”,而其同辈人物宝钗则出生于1764年的“甲午”年;尽管书中没有直接提及丁丑,但按照干支体系推算,可以得出贾府衰落之时多为“丁丑”年左右。
  3. 1957年的中国正处于新中国的建设初期,这一年被标注为“丁酉”,这一时期见证了多个历史事件的发生。
  4. 某些传统节日或习俗会根据干支纪年来定日子,例如,某些地方的端午节会在“甲午”、“乙未”等年份庆祝;而1917年的端午节恰逢“丁丑”之年。
  5. 在现代汉语中,“丁丑”也可作为历史或文化背景的一部分来使用。比如,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或历史时,可能会提到某位著名文人或事件发生在“丁丑”年间。

请注意,上述句子中的部分例子是基于1917年的丁丑年,而在其他年份的“丁丑”则需要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来加以使用。

分词解释

dīng,zhēng

1 天干的第四位,用于作顺序第四的代称:~是~,卯是卯。2 成年男子。3 人口。4 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园~。

chǒu

1 地支的第二位,属牛。2 用于计时:~时(凌晨一点至三点)。3 传统戏剧角色名:~角。~旦。4 相貌难看:~陋。5 可厌恶的,可耻的,不光荣的:~化。~恶。~闻。~态百出。跳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