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莨的拼音、解释、组词

薯莨的简介:

shǔ làng/liáng
1.植物名。多年生缠绕藤本,地下具块茎,外紫黑色,内为棕红色,煮汁染丝绢为薯莨绸,也称拷绸。也可染棉﹑麻织物和鱼网﹑渔衣等,使利水耐用。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植物名。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草本。全体平滑,茎下部叶互生,上部叶对生,叶片长椭圆状卵形。雄花无梗,穗状或圆柱花序。产于闽广、台湾北部。其块茎汁液可染棉麻织品。

《薯莨》词义详解

薯莨(shǔ yáng)

  1. 植物名称:
  2. 薯莨,又名“草黄”、“土黄”,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部。它属于蓼科,原产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

  3. 用途与历史:

  4. 古代时,薯莨是一种重要的染料来源,它的汁液可以用来提取黄色或棕色染料,用于纺织品、丝织物以及布匹的染色。这种天然染料因其色彩稳定而广受欢迎。

  5. 文化背景:

  6. 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特别是福建和广东等地,有着使用薯莨制作传统服饰的文化习惯。由于其独特的黄色或棕色,被广泛应用于节日服饰、婚礼服装等。

  7. 现代用途:

  8. 虽然现在天然染料的使用已不如从前那么普遍,但薯莨仍然作为一种天然染料继续存在,并且在一些手工艺和环保意识强烈的社区中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造句

  1. 在古代中国的南方地区,人们常用薯莨来给节日服饰上色。
  2. 薯莨不仅是染料的来源,还象征着传统的文化传承。
  3. 这件手工织物上的颜色就是用薯莨提炼而成的天然黄色。
  4. 现在我们更多地使用化学染料了,但还是有一些地方坚持采用薯莨这样的传统方法。
  5. 薯莨的色彩虽然不如一些现代染料鲜艳,但它代表了一种对自然和传统的尊重。

分词解释

shǔ

1 〔~莨〕 ➊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有缠绕茎,地下块茎,可用来染棉、麻织品; ➋ 这种植物的果实。2 〔~蓣〕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块根为圆柱形,可食。通称“山药”。3 〔甘~〕 ➊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蔓匍匐地面。块根可食,亦可制糖和酒精; ➋ 这种植物的块根。均通称“红薯”、“白薯”;亦称“番薯”、“山芋”、“地瓜”、“红苕”。4 〔马铃~〕 ➊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块茎可食; ➋ 这种植物的块茎。均亦称“土豆儿”、“山药蛋”、“洋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