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而起的拼音、解释、组词
拍案而起的简介:
pāi àn ér qǐ
案:桌子。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
案:桌子。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一拍桌子猛然站起,形容愤慨之极。如:人质被撕票的消息传来,大家都拍案而起。
1. 拍打桌面,猛然站起,形容十分震怒。如:「听闻人质被撕票,警政署长拍案而起,怒不可遏。」
词语解析
拍案而起(pāi àn ér qǐ)是一个成语,出自宋代洪迈所著的笔记小说集《夷坚志》,原意为“拍着桌子站起来”,形容极为愤慨或激昂的样子。它通常用来表示对某件事情异常愤怒、激动以至于立即做出反应的情态。
这个成语形象地表现了人在愤怒到极点时的一种强烈情绪和行动。使用时,常带有感情色彩,多用于文学作品中的夸张表达,以及描述历史故事中的激烈场景或人物的行为。
造句
- 李先生得知自己的房产被非法占用的消息后,拍案而起,立刻向警方报案。
- 当听到有人诽谤自己多年的努力成果时,他气得拍案而起,决定立即在社交平台发表声明反击。
- 小张听说同事没有经过同意就使用了他的创意方案,顿时拍案而起,找领导理论去了。
- 历史小说中描写了那位义士闻知仇人被赦免的消息后拍案而起,决心为国为民出力的情景。
- 看到小偷在眼皮底下偷走了钱包,老人气得几乎要拍案而起了,幸好他没有冲动行事。
分词解释
拍
pāi
1 用手掌打:~击。~掌。~抚。~案叫绝。2 浪涛冲击:~岸。3 拍打东西的用具:~子(亦是计算乐音长短的单位)。4 乐曲的节奏:~节。5 摄影:~摄。~照。~片子。6 发出:~发。~电报。7 阿谀,巴结:~马屁。吹吹~~。
案
àn
1 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子。~板。书~。条~。拍~而起。2 提出计划、方法和建议的文件或记录:档~。备~。议~。提~。方~。有~可查。~卷。~牍。3 事件,特指涉及法律问题的事件:惨~。血~。~件。~例。~犯。破~。4 古代有短脚盛食物的木托盘:举~齐眉(形容夫妻相敬)。5 同“按”。
而
ér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从……到……):从上而下。
起
qǐ
1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床。~立。~居。~夜。2 离开原来的位置:~身。~运。~跑。3 开始:~始。~码(最低限度,最低的)。~步。~初。~讫。~源。4 拔出,取出:~锚。~获。5 领取(凭证):~护照。6 由下向上,由小往大里涨:~伏。~劲。~色。7 发生,产生,发动,提出:~风。~腻。~敬。~疑。~义。~诉。8 长出:~痱子。9 拟定:~草。10 建造,建立:~房子。白手~家。11 群,组,批:一~(一块儿)。12 量词,指件,宗:一~案件。13 自,从:~小儿就淘气。14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想~。掀~。兴(xīng )~。15 用在动词后,与“来”连用,表示动作开始:唱~来。16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或“得”连用,表示胜任;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看不~。经得~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