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的拼音、解释、组词

士大夫的简介:

shì dà/dài/tài fū/fú
古代官僚阶层。也指有名望有学问的读书人:自少便在士大夫家庭里熏陶出来|充乎士大夫之列。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旧称担任官职的人。【例】古代凡是知书达礼的士大夫,都会受到大家的敬重。

1. 旧称在职居官的人。《周礼.冬官考工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唐.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2. 军中的将士。旧时军职中有大夫、士,故以士大夫泛指将士。《史记.卷一○九.李将军列传》:「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时侵犯边境,劳士大夫。」

3. 士族。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南史.卷三六.列传.江夷》:「僧真丧气而退,告武帝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

《士大夫》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社会,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社会阶层和职业身份的一种称谓。它通常指的是有一定文化水平、承担一定社会职责的知识分子或官员阶层。

详细解释

  • 起源与演变:在古代中国,“士”原本是指那些拥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群,包括文人学者等;“大夫”则是指有一定官职地位的官员。两者结合后用来泛指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知识分子或者政府官员。

  • 社会角色:在中国封建时代,士大夫不仅代表了知识分子的身份,也往往承担着国家治理和社会教化的重任。他们通过读书、科举考试等方式入仕为官,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作为一个阶层,士大夫群体在文化传承和教育普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知识学习,并且经常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解决。

造句示例

  1. 在古代中国,许多士大夫都致力于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

  2. 士大夫阶层在明清两代对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3.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士大夫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4. 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士大夫是当时读书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5.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会尊敬那些德高望重的士大夫。

分词解释

shì

1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族。~大夫。2 旧时指读书人:~子。~民。学~。3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女。4 对人的美称:志~。烈~。女~。5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兵。~卒。~气。6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护~。7 姓。

dà,dài,tài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老~。6 敬辞:~作。~名。~手笔。7 时间更远:~前年。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fū,fú

1 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农~。万~不当之勇。2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役。拉~。3 〔~子〕➊旧时对学者的称呼;➋旧时称老师;➌旧时妻称夫;➍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4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