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的拼音、解释、组词

大乘的简介:

dà chéng
1.梵文Mahāyāna(摩诃衍那)的意译。公元一世纪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别。在印度经历了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和密教这三个发展时期。北传中国以后﹐又有所发展。"大乘"强调利他﹐普度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如发大心者所乘的大车﹐故名"大乘"。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佛教的两个主要传统之一。约西元一世纪,从古代部派中产生。根据汉译佛经的资料显示,最初可能流传于中亚细亚,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主要流行于中国内地、西藏、蒙古、日本、韩国等。对于传统佛教而言,表示它能渡化更多的众生。对佛陀及其教义采比较开明和创新的解释,要求佛教徒勿汲汲寻求个人的解脱,应致力菩萨的实践。现存的大乘宗派,主要有净土宗、禅宗和天台宗。

大乘》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在大乘佛教中发展出来的思想体系和修行方法。相对于小乘佛教(通常指声闻乘或缘觉乘),大乘佛教更加强调菩萨行、普渡众生的宗旨以及更加广泛的概念性智慧。

大乘的基本理念:

  1. 普度众生大乘佛教认为,不仅要自己证得涅槃,还要帮助所有众生达到解脱。
  2. 空性与中道:强调事物的本质是空性的概念,反对极端的观点(如执着于物质、精神的绝对存在)。
  3. 菩萨行:强调通过一系列修行来积累功德和智慧,最终成就佛果的过程。

造句:

  1. 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中,“普渡众生”被看作是每一位修行者的使命。
  2. 禅修时,我更加深入理解了空性与中道的教义,它们在《大乘》经典中有深刻阐述。
  3. 大乘佛教提倡菩萨行,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追求个人的解脱,还要为利益他人而努力。
  4. 通过对《大乘》经典的研读和实践,他逐渐领悟到如何更好地普渡众生,并以更加宽广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5. 在一次关于大乘佛教哲学的讨论会上,大家围绕“空性”、“中道”以及菩萨行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分词解释

dà,dài,tài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老~。6 敬辞:~作。~名。~手笔。7 时间更远:~前年。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chéng,shèng

1 骑,坐:~马。~车。~客。~警。2 趁着,就着:~便。~机(趁着机会)。~势。~兴(xìng)。因利~便。3 算术中指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法。~幂(mì)。~数。4 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大~。小~。上~。下~。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