骇目惊心的拼音、解释、组词

骇目惊心的简介:

hài mù jīng xīn
使人见到非常震惊。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触目惊心」。见「触目惊心」条。

2. 此处所列为「触目惊心」之典源,提供参考。 《南齐书.卷二二.豫章文献王列传》蔼又与右率沈约书曰:「夫道宣余烈,竹帛有时先朽,德孚遗事,金石更非后亡。丞相独秀生民,傍照日月。标胜丘园,素履穆于忠义,誉应华衮,功迹著于弼谐。无得而称,理绝照载。若夫日用阒寂,虽无取于锱铢,岁功宏达,谅有寄于衡石。窃承贵州士民,或建碑表,俾我荆南,阅感无地。且作纪江、汉,道基分陕,衣冠礼乐,咸被后昆。若其望碑尽礼,我州之旧俗,倾廛罢肆,鄙(士)〔土〕之遗风,庶几弘烈或不泯坠。荆、江、湘三州策名不少,并欲各率毫厘,少申景慕。斯文之托,历选惟疑,必待文蔚辞宗,德佥茂履,非高明而谁?岂能骋无愧之辞,詶式瞻之望。吾西州穷士,一介寂寥1>,恩周荣誉,泽遍衣食,永惟道荫,日月就远2>,缅寻遗烈,触目崩心。常谓福齐南山,庆钟仁寿,吾侪小人,贻尘帷盖。岂图一旦遂投此请。 〔注解〕 (1) 一介寂寥:一名默默无闻之人。寥,音ㄌ|ㄠˊ。 (2) 日月就远:时间消逝。

3. 此处所列为「触目惊心」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触目惊心」原作「触目崩心」。据《南齐书.卷三二.豫章文献王列传》载,南齐豫章文献王萧嶷过世后,受过他恩惠的乐蔼在写给沈约的书信中说,自己原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西州穷士,因为受到萧嶷的重用,才能有今天衣食无缺的生活。随著时间消逝,缅怀追寻萧嶷遗留的功业,目光所及,令人内心深受冲击。后来「触目惊心」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事情景况,令人震惊。出现「触目惊心」的书证如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九出》:「李大人,闻言兴慨,触目惊心。」

词语解析

骇目惊心(hài mù jīng xīn)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所见之事极其令人震惊、害怕或感到毛骨悚然。这个词语往往用来描述那些非常引人注目且令人震撼的情景或者事物。

  • 骇目:骇是惊吓的意思,目是眼睛,指的是令人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
  • 惊心:心被惊动,形容内心的极度震动和害怕。

这两个词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绘出一种极为强烈的情感体验。

造句

  1. 看到如此骇目的火灾现场,大家都不禁惊慌失措。
  2. 这起骇目惊心的谋杀案让整个城市陷入了恐慌之中。
  3. 在那场恐怖的车祸中,被救出的人形容这场事故是“骇目惊心”。
  4. 端午节龙舟比赛现场的场景骇目惊心,吸引了无数观众驻足观看。
  5. 刚刚结束的历史纪录片中的战争场面骇目惊心,让人难以忘怀。

这些例子分别展示了骇目惊心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hài

1 惊惧:~叹(惊叹)。~惧。~然。~人听闻。惊涛~浪。2 惊起,散。

1 眼睛:~光。醒~。历历在~。~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2 看,视:~语。~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3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4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纲举~张。5 名称:数~。巧立名~。6 标题:~录。7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和鸡形~。8 孔眼:网~。9 指为首的人:头~。

jīng

1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车。~群。马~车败。2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恐。~骇。~愕。~惶。~诧。~遽。~厥。~悟。~心动魄。~惶失措。~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3 震动:~动。~扰。~堂木。打草~蛇。4 出人意料的:~喜。

xīn

1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2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3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