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土的拼音、解释、组词
茅土的简介:
máo tǔ
1.指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为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表征。
1.指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为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表征。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天子以五色土为社祭的祭坛,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所在方向取坛上一色土,包以白茅,覆以黄土,给受封者在封国内立社,称为「茅土」。《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成王广封周公庶子六人,皆有茅土。」汉.李陵〈答苏武书〉:「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
《茅土》,这个词并非一个独立的成语或常用词汇,而更多地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特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所用的一种象征性土地。"茅土"在封建社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通常用于表示最高级别的封爵制度中的土地赐予仪式。
从字面意义来看,“茅”指代简陋、普通之物;“土”则是直接的土地。因此,在古代,“茅土”多用于形容虽为帝王所赐,但却显得较为平凡的封地。
下面尝试根据这个概念提供五个例句:
-
古籍记载: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载:“王以玉作镇圭,公以金作镇圭,侯以象作镇圭,子男以土作镇圭。”这里的“以土作镇圭”即是指使用“茅土”。
-
文人笔下:宋代诗人陆游在其作品《书愤》中写道:“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虽未直接提到“茅土”,但通过描绘壮丽山河,暗指即便分封的封地也可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情感。
-
文学创作:在一部名为《封侯之路》的小说中描述:“这茅土虽小,却是他多年努力的结果。”作者借此表达主人公历经艰辛获得封地的过程及对这块土地的珍视之情。
-
历史小说:在一部以明朝为背景的历史小说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朝廷分封藩王时,赐予其‘茅土’,象征着给予其治理一方的权利与责任。”通过这种叙述方式,展现了古代帝王分封制度的具体实施情景。
-
现代比喻:当代作家在作品中使用:“他获得的那份职位虽不显赫,却如同古代的茅土一般,承载着他奋斗多年的梦想。”这里将现代的职业晋升与古代的封地进行了类比,表达了尽管所获并不显贵但也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