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化的拼音、解释、组词

陶化的简介:

táo/yáo huà/huā
1.陶冶化育。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陶冶化育。《淮南子.本经》:「天地之合和,阴阳之陶化万物,皆乘人气者也。」

词语“陶化”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源于特定的文化或理论背景。一般而言,“陶化”可以理解为一种通过某种形式的塑造、培养,使得个体(或者事物)发生改变的过程,类似于陶器在制作过程中被塑形、烧制后发生变化的状态。“陶化”一词可能更多的是隐喻使用,尤其是在描述个人成长、社会影响或文化重塑等情境时。

详细解释:

  • 含义:通过教育、培养、熏陶等多种方式,使个体或事物发生某种变化的过程。
  • 引申义:比喻在特定环境或条件下,人的思想、性格、行为等方面被塑造改变的过程。

造句示例:

  1. 经过多年的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他对学生的陶化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耐心。
  2. 在社会的不断变迁中,个人的价值观可能也会经历一个逐渐陶化的过程。
  3. 这个社区通过文化活动对居民进行潜移默化的陶化作用,增强了大家的文化认同感。
  4. 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员工在企业文化的陶化下形成的一致性工作态度和行为准则。
  5.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对学生人格和思想的全面陶化。

以上是基于“陶化”一词可能的理解和使用场景所作的解释与造句。请注意,在实际语言环境中,“陶化”并不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词汇,具体的用法可能会根据上下文有所变化。

分词解释

táo

1 用黏土烧制的器物:~俑。~粒。~瓷。~管。~器。2 制造陶器:~冶。~铸。3 喻教育、培养:~化。~育。~染。熏~。4 快乐的样子,使快乐:~然。~醉。~~。5 古同“淘”,洗。6 姓。

huà,huā

1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分~。僵~。教(jiào )~。熔~。融~。潜移默~。~干弋为玉帛。。2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缘。~斋。3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绿~。4 习俗,风气:有伤风~。5 特指“化学”:~工。~纤。~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