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羹的拼音、解释、组词
和羹的简介:
hé/hè/huó/huò/hú gēng
1.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羹汤。《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孔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南朝宋宗炳《答何衡阳书》:"贝锦以繁采发华;和羹以盐梅致旨。"后用以比喻大臣辅助君主综理国政。 2.喻宰辅之职。
1.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羹汤。《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孔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南朝宋宗炳《答何衡阳书》:"贝锦以繁采发华;和羹以盐梅致旨。"后用以比喻大臣辅助君主综理国政。 2.喻宰辅之职。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五味调和的羹汤。《书经.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蒸鸡殊减膳,屑曲异和羹。」
2. 比喻良相贤臣辅佐国君处理朝政。《三国志.卷四二.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郤正》:「彼平仲之和羹,亦进可而替否。」亦借指宰相之位。唐.张说〈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诗:「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
《和羹》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较为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字面意思上的烹饪术语。在传统文化中,“和”通常指的是和谐、协调,而“羹”则是指一种带汤的食物或者粥品。因此,《和羹》实际上强调的是烹饪时各种食材之间相互调和的技巧,以及达到整体和谐的状态。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和羹”的理念也常被引申为治国理政中追求和谐、平衡的理念。
详细解释
- 词源:“和”字,在古代有“协调、融洽”的意思;而“羹”则是指一种带有汤汁的食物,通常用来形容通过烹调技巧将各种不同的食材融合在一起。
- 引申意义:从烹饪技术过渡到治国理政层面,“和羹”更侧重于强调处理事情时的均衡与和谐。即在治理国家或管理事务的过程中,要注重协调各方利益,追求整体的和谐统一。
造句
- 政府官员应当秉持和羹的精神,努力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
- 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需要具备和羹的能力,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一个团结友爱的环境中成长。
- 在企业经营中,领导者应当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以达到和羹的效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 作为一名调解员,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应该运用和羹的方法,力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平衡。
- 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羹”故事或理念,培养孩子们和谐相处的良好品质。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