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节的拼音、解释、组词
尽节的简介:
jìn/jǐn jié
1.尽心竭力,保全节操。多指赴义捐生。
1.尽心竭力,保全节操。多指赴义捐生。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竭尽志节。指戮力效命。汉.桓宽《盐铁论.非鞅》:「人臣尽节以循名,遭世主之不用。」《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下》:「段凝非将帅材,彼闻王彦章已就擒,则破胆矣。安保其能为陛下尽节乎?」
词语“尽节”出自中国古代,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尽力履行其应尽的责任或义务。从字面来看,“尽”意为尽力、竭力;“节”,古代指气节、操守,也用来特指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因此,“尽节”的含义主要是指人在特定情境下,为了维护个人的操守或者出于某种责任和道义,尽最大努力去做某件事。
详细解释
- 历史与文化背景:“尽节”这个概念多见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涉及到忠诚和忠臣的故事里。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关羽等人物,在面临生死抉择时,为了坚守对君主的忠诚或个人操守而选择尽节。
- 现代意义:虽然“尽节”一词主要来源于古代文化和历史故事,但在现代社会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或者挑战时,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造句
- 在那危难之际,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尽节,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 虽然外界的压力很大,但他始终保持高洁的品质,做到了真正的尽节。
- 这位官员虽然受到种种诱惑,但始终坚持清廉的作风,真可谓尽节之士。
- 作为医生,在面对生死之际,他总是能够坚守职责,尽节尽责地救治患者。
- 在这次灾难面前,志愿者们展现了极高的精神风貌,他们无愧于“尽节”二字。
这些句子不仅反映了“尽节”的传统含义,也展示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分词解释
尽
jìn,jǐn
1 完毕:用~。说不~。取之不~。2 达到极端:~头。山穷水~。~情。自~(自杀)。3 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心。~力。~瘁。~职。~忠。~责。人~其才。物~其用。4 都,全:~然。~是白的。~收眼底。~释前嫌。
节
jié,jiē
1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2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3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4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5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6 礼度:礼~。7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8 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9 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10 略去,简略:~选。~录。11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1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