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皆史的拼音、解释、组词

六经皆史的简介:

liù jīng jiē shǐ
1.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皆为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主张。首倡于元郝经﹐清袁枚亦主此说﹐至章学诚才系统地提出这一主张。他认为六经乃夏﹑商﹑周典章政教的历史记录﹐并非圣人为垂教立言而作。他提出了"六经皆史"﹑"六经皆器"的命题﹐反对"离器言道"。龚自珍﹑章炳麟亦倡此说。参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的《易教》﹑《经解》﹐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章炳麟《国故论衡.原经》。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皆应视为古代历史文献的一种理论。认为六经乃夏、商、周典章政教的历史记录,并非圣人为垂教立言而作。历代皆有此说,如隋代王通,宋代陈傅良,元代郝经,明代宋濂、王守仁、王世贞、李贽,清代袁枚、章学诚、汪中等。见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及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上》。

六经皆史》是古语中的一种说法,主要用来阐述经典文献的价值和意义。其中,“六经”通常指的是儒家学派所认为的中国古代六部重要典籍:《诗》、《书》、《礼》、《易》、《乐》(部分已失传)、《春秋》,它们被后世视为学问之源,是儒学的重要经典。在古代,这些经典著作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也被看作是对历史事件、社会现象进行记载和评价的载体。

六经皆史”这句话意味着这六部典籍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理论或纯粹的文学作品,而是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社会文化内容,因此可以被视作是了解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史料。这种观点强调了传统经典文献与实际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

以下是五个使用“六经皆史”这一说法进行造句的例子:

  1. 学习《六经》不仅仅是背诵经典的句子,更是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古人智慧的结晶。
  2. 在学术研究中,“六经皆史”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古代文献中的价值和信息。
  3. 通过深入阅读“六经”,人们可以从中找到对当代社会仍有指导意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4. 六经皆史”的观点鼓励学者在研究中不仅要关注文本本身,还要结合历史背景进行综合考量。
  5.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六经皆史”成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分词解释

liù,lù

1 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书(古时分析汉字形、音、义而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法)。~甲。~艺(①古时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②六经)。~欲(佛教名词,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泛指人的各种欲望)。~合(“东”、“南”、“西”、“北”、“上”、“下”,用以指天地和宇宙)。~亲(较早是指“父”、“母”、“妻”、“子”、“兄”、“弟”;泛指所有亲属)。~经(六种儒家经典,即《诗》、《书》、《易》、《礼》、《乐》、《春秋》)。~畜(六种家畜,指“猪”、“牛”、“羊”、“马”、“鸡”、“狗”)。~朝(cháo )(“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后又泛称“南北朝”)。~腑(中医指“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言诗。~弦琴。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5”。

jīng

1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纱。~线。~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2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西~。~度。~纬仪。3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4 治理,管理:~理。~营。~商。~济。~纪。~天纬地。5 通过:~过。~历。~验。~手。~办。~年累月。~久不息。6 禁受:~受。~风雨,见世面。7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常。~费。荒诞不~。8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脉。~络。9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已~。曾~。10 缢死,上吊:自~。11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月~。~血。12 古同“ 京 ”,数目。13 姓。

jiē

1 全,都:~大欢喜。人人~知。放之四海而~准。

shǐ

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通~。断代~。近代~。世界~。文学~。~诗。~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坛。~评。~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不绝书。2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内~。3 古代官职:刺~。御~。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