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策国老的拼音、解释、组词

定策国老的简介:

dìng cè guó lǎo
1.唐代自敬宗至宣宗,宦官操纵国家大权,可以废立皇帝。枢密使宦官杨复恭给兄子守亮的信中,自称是"定策国老",以策立皇帝的功臣自居,而称昭宗李晔为"负心门生"。参阅《新唐书.杨复恭传》。

  • AI解释

定策国老》是指在古代君主即位之初,年高德劭、谋略深邃的老臣参与国家重要决策,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这类人物通常具有深厚的政治经验和智慧,在朝堂上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尤其是在帝王登基初期,他们的建议往往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能够左右甚至决定一些重大政策的制定方向。

详细解释:

  • 定策:指制定、决策。
  • 国老:古代对德高望重的老臣或退休高级官员的尊称。在不同的朝代和文化背景下,其具体含义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指那些因经验丰富而被君主倚重的老臣。

这种称呼不仅体现了对个人智慧与品德的高度肯定,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对于老臣意见的重视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定策国老”通常出现在王朝更迭或新君即位初期的关键时期,是巩固政权、稳定政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造句:

  1. 在唐太宗登基之初,房玄龄便被封为“定策国老”,成为其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2.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皇帝未登基前,先要问定策国老。”
  3. 宋朝开国初期,赵匡胤曾多次征求曹彬等老臣的意见来制定国家政策,这些人也因此获得了“定策国老”的称号。
  4. 在元代,刘秉忠被授予“尚左安西王”、“承天普圣帝师”等多个尊荣头衔,晚年更是被封为“定策国老”,彰显了其在朝堂上的重要地位。
  5. 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采纳刘基等人的建议来制定国家政策,因此这些人也被视为明朝初期的“定策国老”。

分词解释

dìng

1 不动的,不变的:~额。~价。~律。~论。~期。~型。~义。~都(dū)。~稿。~数(shù)(a.规定数额;b.指天命;c.规定的数额)。断~。规~。鉴~。2 使不变动:~案。~罪。决~。确~。3 平安,平靖(多指局势):大局已~。4 镇静,安稳(多指情绪):心神不~。5 确凿,必然的:必~。镇~。6 预先约妥:~计。~情。~货。~做。7 姓。

1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2 鞭打:~马。鞭~。3 激励,促进:~动。~勉。4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5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命。~免。~封。6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论。~问。7 杖:~杖。8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9 计谋,主意,办法:上~。献~。决~。政~。~划。束手无~。10 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11 姓。

guó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3 姓。

lǎo

1 年纪大,时间长,有经验,陈旧的:~当益壮。~朋友。~练。~化。少年~成。~马识途。2 对年纪大的人的尊称:吴~。~人家。~大爷。3 极,很:~早。~羞成怒。4 老年人:敬~院。扶~携幼。~有所为(wéi )。5 晚年:~年。~境。6 敬老,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7 总是,经常:~是生病。8 原来的:~地方。9 与“嫩”相对:黄瓜长~了。10 词头,用于表排行,用于表相互尊称,或加在某些动植物名前构成多音节词:~大。~鹰。~倭瓜。11 老子(中国先秦思想家)及其学说的简称。12 死的讳称:~了。13 〔~板〕指业主或企业的经营者。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