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折的拼音、解释、组词

拜折的简介:

bài zhé
1.亦称"拜折子"。 2.清制,督抚以上有要事专折上奏,把折匣供在大堂香案上,对之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取交折差,高捧头上,开中门送出。拜折时,属员站班,步兵排队,放炮奏乐,仪节隆重。

  • AI解释

拜折》的详细解释

拜折是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中的一种特殊的上书形式,指的是臣子直接将奏折呈递皇帝的手下,不经过常规的文书传递程序。这种做法体现了臣子对君主的高度尊重和忠诚。"拜"字在古代有“行礼”或“朝见”的意思;而"折"则指书面奏章。

特点与意义 1. 直接性: 使得臣子能直接向皇帝表达意见,避免了中间环节可能造成的延误或曲解。 2. 保密性: 因为不经过中书省等机构的审核和转发,其内容更加私密、保密。 3. 紧急情况适用: 常用于处理紧急军政事务。

历史背景 拜折制度在明清两代尤其盛行。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开始实行,以减少官僚主义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到了清朝,这一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并成为皇帝与臣子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尽管如此,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严格的限制和规定。

造句

  1. 拜折是古代中国一种特殊的上书形式,它允许臣子直接将奏章呈递给帝王。
  2. 为了尽快得到皇帝的批示,许多急切处理的军务便通过拜折的形式提交。
  3. 清朝时期,只有极少数高级官员才被允许采用拜折的方式向皇帝直接进言。
  4. 尽管实行了拜折制度以提高效率,但实际操作中仍需遵循严格的保密规定。
  5. 由于拜折能够避免中间环节可能造成的延误和误解,因此它在紧急情况下尤为有用。

通过这些解释和造句,希望能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拜折”这一历史概念及其重要性。

分词解释

bài

1 表示敬意的礼节:~手(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忏。礼~。回~。2 恭敬地:~托。~谢。~读。~别。~谒(❶拜见;❷瞻仰陵墓、碑碣)。3 行礼祝贺:~年。~寿。4 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将(jiàng)。~相(xiàng )。~师。~把子。5 姓。

zhē,zhé,shé

1 翻转,倒腾:~腾。~跟头。~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