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的拼音、解释、组词
蛤蚧的简介:
gé/há jiè
爬行动物,形似壁虎而大,头大,背部灰色而有红色斑点?吃蚊、蝇等小虫。可入药。
爬行动物,形似壁虎而大,头大,背部灰色而有红色斑点?吃蚊、蝇等小虫。可入药。
- AI解释
《蛤蚧》是中国传统中药中的一种药材,其学名为大壁虎或异蜥蜴。在中医药理论中,蛤蚧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平喘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此外,在某些地区和文化中,蛤蚧还被认为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详细解释
- 药用部位:主要使用的是成年雄性动物的背部及其附肢。
- 采集时间:一般在夏末秋初时节捕捉。
- 药材形态:外形类似壁虎,体长约20-30厘米左右。表面为棕褐色或青黄色,并有不规则的斑纹。背部和四肢上覆盖着细小的鳞片。
造句
- 中医认为,适当使用蛤蚧可以增强人体的呼吸功能。
- 蛤蚧入药,其独特的滋补功效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肺肾功能低下的人群。
- 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医生通常会推荐使用含有蛤蚧成分的中药方剂。
- 一些传统的养生方法中,蛤蚧被认为能够提高免疫力和增强体质。
- 虽然现代医学对其疗效存在争议,但许多人仍然坚持用传统草药如蛤蚧来维持健康。
请注意,在实际应用时应遵循专业医师指导,并考虑到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安全合理地使用药材。
分词解释
蛤
gé,há
1 〔~蜊〕软体动物,壳形卵圆,色淡褐,稍有轮纹,内白色,栖浅海沙中,肉可食。2 〔文~〕软体动物,略呈三角形,栖近海沙泥中,有黑白两种,幼时称“棋子蛤”。3 〔~蚧〕爬行动物,土黄色,像壁虎,头大,尾部灰色,有红色斑点。中医用作强壮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