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会议派的拼音、解释、组词
西山会议派的简介:
xī shān huì/kuài yì pài
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林森、居正等国民党右派十余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等决议案。参加会议者后来被称为“西山会议派”。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开除谢持、邹鲁等人党籍。
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林森、居正等国民党右派十余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等决议案。参加会议者后来被称为“西山会议派”。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开除谢持、邹鲁等人党籍。
- AI解释
《西山会议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殊的名词,指的是1920年代中国国民党中的一批重要人物。他们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主张对苏维埃俄国采取强硬立场,并且在政治上倾向于旧式的军阀势力,强调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因此得名“西山会议派”,这个名称来源于他们于1923年在京师西山温泉召开的一次会议。
详细解释
- 背景:192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试图通过联俄政策来增强自身力量,并与共产国际合作。
- 主要人物: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包括胡汉民、戴季陶等人,他们对孙中山的一些政策持有异议,尤其是对苏联和中共的态度上。
- 主张:西山会议派反对孙中山的联共政策,认为中国应该独立自主地发展,避免受外国势力操控。他们支持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在某种程度上倾向于传统的保守思想。
造句
- “虽然《西山会议派》最终未能改变国民党内部的整体走向,但其对党务的影响不容忽视。”
- “历史学者在研究这段时期时,会注意到《西山会议派》对于中国政坛的复杂影响。”
- “在讨论近代中国的政治变化时,《西山会议派》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 “尽管《西山会议派》未能成功改变孙中山领导下的政策方向,但它在当时的政治辩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对于学生而言,《西山会议派》是了解中国历史和政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请注意,“西山会议派”作为历史名词,其影响和意义较为复杂,在不同的历史评价体系下,对其评价可能有所不同。以上解释及造句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所有学术界的统一观点。
分词解释
西
xī
1 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面。~晒。~域。~方。~席(旧时对幕友或家塾教师的敬称。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亦称“西宾”)。~宫(借指妃嫔)。2 事物的样式或方法属于西方的(多指欧美各国):~学。~画。~餐。~医。3 姓。
山
shān
1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2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3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4 姓。
会
huì,kuài
1 聚合,合在一起:~合。~审。~话。2 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议。开~。3 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都(dū)~。省~。4 彼此见面:~面。~见。5 付钱:~账。~钞。6 理解,领悟,懂:~心,体~。7 能,善于:~游泳。~英语。8 机会,时机,事情变化的一个时间:机~难得。9 一定,应当:长风破浪~有时。10 恰好,正好:~天大雨。11 一小段时间:~会儿。
议
yì
1 意见,言论:~论。提~。建~。2 讨论,商量:商~。会~。协~。~案。~决。~价。3 评论是非,多指责备:非~。恐招物~。4 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奏~。驳~。
派
pài
1 水的支流:九~(指长江支流之多)。2 一个系统的分支:~系。~别。~性。党~。3 作风,风度:正~。气~。~势。~头。4 分配,指定:~赴。~驻。~遣。委~。5 指摘:~不是。6 量词(❶用于派别,如“两~的意见争论不休”;❷用于景色、气象、语言等,前面用“一”字,如“一~胡言”、“好一~北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