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应局的拼音、解释、组词

支应局的简介:

zhī yīng/yìng jú
1.清代后期,各省总督﹑巡抚可以就地筹款,应付特殊用途,通常设置支应局,为非正式的财政机构。

  • AI解释

关于“支应局”这一词汇,根据现有的文献和语言资料,“支应局”并不是一个常见的现代汉语词汇。在古代中国,它可能是指某种官方或民间机构负责提供财务支持、物资供应或者临时性事务处理等角色的组织。然而,具体含义可能会因历史时期和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由于“支应局”的现代语境较少见,我们主要可以从历史上推测其意义,并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历史背景解释

在古代中国,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官府和一些大型活动中(如科举考试、重大庆典等),可能会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处理物资供应、财务管理等相关事务。这样的机构有时被称为“支应局”,负责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所需的各种资源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供给。

造句

由于“支应局”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因此直接使用该词造句可能较为困难,但可以结合类似概念进行创意发挥:

  1. 在古代的科举考试期间,为了保证众多考生的饮食和住宿需求,当地官府设立了专门的支应局
  2. 每逢皇室重大庆典,都会临时组建一个支应局来处理物资供应和日常开支等问题。
  3. 假如有一个穿越剧设定在古代,其中可以提到“支应局”为某位官员准备宴席的情节,如:“为了迎接重要的嘉宾,王大人特别设立了一个支应局。”
  4. 在一部关于历史的电影剧本中,可以这样描述:“随着活动规模扩大,需要成立一个临时性的支应局来确保一切顺利进行。”
  5. 假设在讲述某座古城的故事时提到:“每逢重要节日,城中的支应局便会忙碌起来,为居民准备丰富的节日物资。”

请注意,上述造句更多是基于对“支应局”可能含义的推测和创造性的使用,并非出自特定历史文献或现代标准用语。

分词解释

zhī

1 撑持,伸出,竖起:~撑。~援。体力不~。2 受得住:乐不可~。3 领款或付款:~付。4 调度,指使:~使。~应。~着儿。5 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总~。~流。~离。6 〔地~〕历法中用的十二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7 量词:一~笔。

yīng,yìng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2 回答:答~。喊他不~。~承。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4 姓。

1 部分:~部。~麻(局部麻醉)。2 机关及团体组织分工办事的单位:教育~。3 某些商店的名称:书~。4 棋盘:棋~。5 下棋或其他比赛进行一次:下了一~棋。6 着棋的形势,喻事情的形势、情况:时~。大~。~面。~势。7 弯曲。8 骗人的圈套:骗~。9 畏缩不安,狭隘,不舒展:~促。~限。10 人的器量:~量(liáng)。器~。~度(dù)。11 某些聚会:饭~。饮~。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