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如破竹的拼音、解释、组词

势如破竹的简介:

shì rú pò zhú
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形势如同劈竹子一般,只要劈开上端,底下自然就会随著刀势分开。比喻战事进展顺利,毫无阻碍。语本《晋书.卷三四.杜预列传》。后亦用「势如破竹」来比喻事情进展顺利毫无阻碍。△「锐不可当」、「势不可当」

2. 《晋书.卷三四.杜预列传》时众军会议1>,或曰:「百年之寇2>,未可尽克3>。今向暑4>,水潦5>方降,疾疫将起,宜俟6>来冬,更为大举。」预7>曰:「昔乐毅8>藉济西一战9>以并10>强齐11>,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12>,无复著手处也。」遂指授13>群帅,径造14>秣陵15>。所过城邑,莫不束手16>。议者乃以书谢17>之。 〔注解〕 (1) 会议:聚在一起商议。。 (2) 百年之寇:东吴自孙权(西元182∼252)建国至孙皓(西元264∼280)时,立国约一百年,故称「百年之寇」。 (3) 克:战胜。 (4) 向暑:接近夏天。向,接近。 (5) 水潦:大水。潦,音ㄌㄠˋ。通「涝」。 (6) 俟:等待。 (7) 预:杜预(西元222∼284),字元凯,西晋京兆杜陵人。晋武帝任命为镇南大将军,率兵灭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后封为当阳县侯。 (8) 乐毅:战国时人,生卒年不详。燕国名将,昭王时拜为上将军,曾率燕、赵、楚、韩、魏五国兵伐齐,下齐七十余城,封昌国君。 (9) 济西一战:指战国时,乐毅率燕、赵、楚、韩、魏五国兵伐齐,大败齐军于济水西岸,齐泯王亡走莒城。乐毅趁势攻入齐国首都临淄,总计攻下七十余城。 (10) 并:通「并」,兼并。 (11) 齐:国名,战国七雄之一。故址在于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东南部一带。周武王封姜太公于此,传至战国时,君位被权臣田氏篡夺。后为秦国所灭。 (12) 迎刃而解:比喻事情很容易解决。见「迎刃而解」。 (13) 指授:指点传授。 (14) 径造:直接进攻。径,通「迳」,直接。造,至。 (15) 秣陵:地约当今南京市附近,三国吴孙权于汉献帝建安十年得秣陵,改名为建业。西晋统一后,则又恢复以秣陵为名。 (16) 束手:无计可施,无法抵抗。 (17) 谢:赔罪、认错。

3. 据《晋书.卷三四.杜预列传》载,杜预是西晋时的著名大将,他的学识渊博,时人称为「杜武库」。蜀汉灭亡之后,孙吴偏安江东。于是晋武帝派杜预为「镇南大将军」,统军攻打东吴。战事进展得很顺利,短短数日就攻占吴国许多城池,吴军都督孙歆等人被俘。杜预想要趁胜追击,但有官员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吴国立国已久,一下子很难攻下;而且南方正是雨季,容易河水泛滥,行军不易;加上天气炎热,疫病容易流行。不如暂停进攻,等到冬天再说。但杜预举出当年乐毅的济西之战为例,认为「我军现在士气旺盛,如果趁机伐吴,就像用刀劈开竹子一样,只要劈开前面几节,下面也会顺著刀势轻易地劈开了」。后来晋军继续进攻吴国,果然节节顺利,很快地灭了吴国。「势如破竹」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的「譬如破竹」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作战顺利,毫无阻碍;亦用来比喻事情进展顺利。

1. 比喻顺利进行,毫无阻碍。【例】地主队在比赛中势如破竹,终场以悬殊的比数获得胜利。

1. 比喻作战或工作顺利进行,毫无阻碍。参见「破竹之势」条。《旧五代史.卷二八.唐书.庄宗本纪二》:「况贼帅奔亡,众心方恐,今乘高击下,势如破竹矣。」《幼学琼林.卷四.花木类》:「王者之兵,势如破竹。」

势如破竹》这个成语出自《晋书·杜预传》,形容力量、气势非常强大,如同用刀轻易地劈开竹子一样,比喻进展顺利,毫无阻碍。这里的“势”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或势头,“破竹”则是形象地描绘出一种快速而彻底突破的状态。使用时常常用来描述在某项工作或事情上取得迅速且显著的成果。

下面提供五个造句例子:

  1. 他带领的创业团队从零开始,凭借创新技术和敏锐市场洞察力,在短短几年内势如破竹,成功占据了行业领先地位。
  2. 这次篮球赛中,我们队一开始就展现出了势如破竹的气势,对方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3. 老板这次提出的改革方案,得到了所有部门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公司内部改革工作正进行得势如破竹
  4. 在学术研究上,他常常能一剑封喉,提出令人信服的新见解和理论,这背后是他长期积累的知识与洞察力的势如破竹爆发。
  5. 这位作家的文字风格简洁有力,在描述惊险场景时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眼球,其作品读起来往往有一种势如破竹的流畅感。

分词解释

shì

1 权力,威力:~力。权~。~利。~均力敌。2 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姿~。气~。山~。局~。虚张声~。守~。~必。~能。~不可挡。因~利导。

1 依照顺从:~愿。~意。~法炮制。2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此。~是。~同。~故。~初。游人~织。3 比得上,及:百闻不~一见。自叹弗~。4 到,往:~厕。5 假若,假设:~果。~若。假~。6 奈,怎么:~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7 与,和:“公~大夫入”。8 或者:“方六七十,~五六十”。9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突~其来。10 表示举例:例~。11 应当:“若知不能,则~无出”。12 〔~月〕农历二月的别称。13 姓。

1 碎,不完整:碗打~。~灭。~旧。~败。~落。~陋。~颜(转为笑容)。~绽(衣服裂开,指事情或说话的漏洞或矛盾)。牢不可~。2 分裂:~裂。~读(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以上读音,把习惯上通常的读音之外的读音,称“破读”)。~土。3 使损坏:~坏。~损。4 超出:~例。~格。5 花费,耗费:~费。~财。~产。6 打败,打垮:~阵。~门。攻~。7 揭穿:~案。~译。~获。

zhú

1 常绿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子。~叶。~笋。~编(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刻。2 指竹制管乐器:金石丝~。3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