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服的拼音、解释、组词
六服的简介:
liù/lù fú/fù
1.周王畿以外的诸侯邦国曰服﹐其等次有六: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书.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周礼.秋官.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嫔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孔颖达疏:"要服﹐蛮服也者﹐《职方》云'蛮服'﹐要﹑蛮义一也。
1.周王畿以外的诸侯邦国曰服﹐其等次有六: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书.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周礼.秋官.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嫔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孔颖达疏:"要服﹐蛮服也者﹐《职方》云'蛮服'﹐要﹑蛮义一也。
- AI解释
《六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域划分制度,它指按照距离天子都城远近的不同,将全国划分为六个等级。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周朝时期,《礼记·王制》中有记载:“王制:天下有道,则贡赋以时。诸侯之列,王所自为也;公、侯、伯、子、男之列,天子之所赐也。是故王者居九分之一之地而治天下,封五等,爵七级,国六服。”这里“六服”指的是从最近的甸服到最远的藩服,分别是:王畿、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和卫服。
详细解释
- 甸服(近畿):距离天子都城最近的一圈区域,属于直接治理范围。
- 侯服:第二圈区域,即诸侯的封地,这些诸侯对天子有一定的服从义务。
- 伯服、子服、男服:依次向外扩展的区域,分别由不同等级的贵族统治。级别越高,距离都城越远,同时其权力和责任也相应减少。
这种分制反映了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治相结合的政治模式,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造句
- 在那个时代,天子居住在九分之一的土地上,而其余的六服则是由不同等级的贵族统治。
-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在当时的六服中,侯服的诸侯势力最为强大。
- 尽管身处远在卫服之地,但我依然能够感受到天子对远方臣民的关爱。
- 为了加强中央权力,新王采取了调整六服制度的措施,将更多的诸侯纳入直接治理范围内。
- 在六服中,甸服是距离都城最近的一层,因此其居民也更早地接触到天子颁布的新法令。
分词解释
六
liù,lù
1 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书(古时分析汉字形、音、义而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法)。~甲。~艺(①古时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②六经)。~欲(佛教名词,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泛指人的各种欲望)。~合(“东”、“南”、“西”、“北”、“上”、“下”,用以指天地和宇宙)。~亲(较早是指“父”、“母”、“妻”、“子”、“兄”、“弟”;泛指所有亲属)。~经(六种儒家经典,即《诗》、《书》、《易》、《礼》、《乐》、《春秋》)。~畜(六种家畜,指“猪”、“牛”、“羊”、“马”、“鸡”、“狗”)。~朝(cháo )(“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后又泛称“南北朝”)。~腑(中医指“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言诗。~弦琴。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5”。
服
fú,fù
1 衣裳:~装。制~。2 穿衣裳:~丧。~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药)。3 作,担任:~务。~刑。~兵役。4 顺从:信~。佩~。降(xiáng )~。~辩(旧指认罪书)。~膺(牢记在胸中,衷心信服)。5 习惯,适应:不~水土。6 吃(药):内~。7 乘,用:~牛乘(chéng )马。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