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冠的拼音、解释、组词

儒冠的简介:

rú guān/guàn
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 2.借指儒生。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儒者所戴的帽子。《史记.卷九七.郦生传》:「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唐.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

2. 儒生。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宋.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词:「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儒冠》这一词通常用来比喻那些虽然出身于儒家,但因缺乏实际才能或知识浅薄而不称职的人。这个词源自古代中国的一句诗:“儒冠多误身”,意为穿儒服的人常常因为书本上的学问而误了实际的事务。

详细解释:

  • :指儒家学派,代表孔子的思想体系,强调仁义、礼教等道德理念。
  • :在古代特指士人戴的帽子,后常用来代指士人或读书人。
  • 多误身:意思是儒生常常因为过于沉迷书本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最终可能害了自己。

造句:

  1. 尽管小张出身于书香门第,但由于他只是一味埋头苦读,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并不适合从事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2. 这次创业失败,其实是因为公司的决策者多是儒冠之辈,并不懂市场规律所致。
  3. 老李虽然有学识,但缺乏实践经验,这次项目的管理上出现了一些失误。
  4. 在现代社会中,单纯依靠书本知识已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儒冠”往往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综合素质。
  5. 小明虽然家境优越且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但他过于追求理论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后求职困难。

这些例子展示了“儒冠”这个词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及其含义。

分词解释

1 指读书人:~生。腐~。通~(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2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家。~教(即“孔教”)。~士。~术。~学。3 同“ 懦 ”,懦弱。

guān,guàn

1 帽子:衣~。~戴。~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楚楚。2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子。鸡~。树~。~状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