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约337-约422)的拼音、解释、组词

法显(约337-约422)的简介:

fǎ xiǎn
东晋旅行家,高僧。本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临汾县境)人。为求佛法,于公元399年西行取经,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西域,前后十五年游历天竺、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耶婆提国(今印尼爪哇)。然后经南海、东海回国,于412年到青州牢山(今青岛崂山)登陆。是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所著《佛国记》(又称《法显传》)是研究南亚各国古代史地的重要资料。

  • AI解释

《法显(约337-约422)》这一词条主要介绍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僧,他的事迹和精神影响深远。以下是关于法显的基本信息及五个相关句子。

法显简介

法显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旅行家、翻译家和佛教徒,以他的亲身经历与贡献而闻名于史册。他生于今之山东青州一带,年轻时便投身佛学修行,并在四十岁左右开始了前往印度求取佛经的壮举。法显历经艰险,最终到达了现今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佛教文化发达地区,成功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典文献。回国后,他在长安等地广为传播佛法,并著有《佛国记》,记载了他的海外经历与所见所闻。

造句

  1. 法显的探险之旅不仅丰富了中国佛教宝库,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 尽管旅途充满艰难险阻,法显依然坚定前行,这正体现了佛教徒追求真理的不屈精神。
  3. 在研究古代中亚文化交流时,《佛国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而其作者法显功不可没。
  4. 法显的经历告诉我们,在面对未知与挑战时,勇于探索和分享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5. 通过学习《佛国记》,我们得以一窥古印度的风土人情以及佛教在那个时代的繁荣景象。

分词解释

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办。~典。~官。~规。~律。~令。~定。~场。~理。~纪。~盲。~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制。~治。犯~。守~。合~。宪~(国家的根本大法)。政~。奉公守~。逍遥~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设~。手~。写~。3 仿效:效~。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式。~帖。5 佛家的道理:佛~。~号。~轮。~像。~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师。~器。~事。7 指“法国”:~文。~式大菜。8 姓。

xiǎn

1 露在外面容易看出来:明~。~著。~学(著名的学说或学派)。2 表现,露出:~露。~示。~山露水(喻显示自己,引人注目)。3 旧时称有权势的或有名声地位的:~贵。~赫。~要。4 敬辞,称先人:~考(已去世的父亲)。~妣(已去世的母亲)。

yuē,yāo

1 绳子。2 拘束,限制:~束。~法。制~。~定俗成。3 共同议定的要遵守的条款:立~。条~。契~。4 事先说定:~见。~会。5 邀请:~请。~集。6 节俭:节~。俭~。7 简要,简单:由博返~。简~。8 大略:~计。~莫。~略。9 算术上指用公因数去除分子和分母使分数简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