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气候的拼音、解释、组词
极地气候的简介:
jí dì/de qì hòu
寒带的气候类型。全年皆冬、降水稀少。包括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苔原气候出现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沿岸,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c以下,0°c以上,年降水量200~300毫米,降水大都为雪。冰原气候出现在南极洲、格陵兰岛以及北冰洋的一些岛屿上,全年严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c以下,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降水全部为雪,积雪终年不化。
寒带的气候类型。全年皆冬、降水稀少。包括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苔原气候出现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沿岸,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c以下,0°c以上,年降水量200~300毫米,降水大都为雪。冰原气候出现在南极洲、格陵兰岛以及北冰洋的一些岛屿上,全年严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c以下,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降水全部为雪,积雪终年不化。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位于极圈内的低温型气候。无暖季,最高月均温也少于摄氏十度。分为苔原气候及冰冠气候两种类型。前者最高月均温在摄氏零度至十度间,全年只有一个生长季;后者终年冰雪覆地,最高月均温在冰点下,天然植物绝迹。
《极地气候》这一术语指的是位于地球两极地区的气候类型,这些地区包括北极(北半球)和南极(南半球)。极地气候的特点是终年寒冷、降水量相对较少,并且有显著的日温差。这种气候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 地理位置:极地气候通常发生在接近北极或南极圈的地方。
- 海洋与陆地分布:临近海洋的地区由于海水调节作用,气温变化不会过于极端;而内陆地区则会经历更为剧烈的温度波动。
- 太阳辐射角度:在极昼和极夜期间,阳光照射的角度较低,导致接收的热量较少。
极地气候通常分为两个主要类型: - 冰原气候(Tundra):这种类型的气候常见于北极圈内部。气温非常低,植被以苔藓、小灌木为主。 - 冰盖气候(Ice Cap):南极和格陵兰岛等地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此类气候,特点是极端寒冷,覆盖着厚厚的冰雪。
造句
- 科学家们在极地气候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关于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线索。
- 即使是夏季,南极洲依然处于极地气候之下,很少见到温暖的日子。
- 北冰洋周围的国家需要特别注意如何应对日益变化的极地气候。
- 极地气候条件使得很多地区难以进行大规模农业种植。
- 极地探险家必须适应极端的极地气候才能生存和完成任务。
分词解释
极
jí
1 顶端,最高点,尽头:登~(帝王即位)。登峰造~。2 指地球的南北两端或电路、磁体的正负两端:~地(极圈以内的地区)。~圈。北~。阴~。3 尽,达到顶点:~力。~目四望。物~必反。4 最高的,最终的:~点。~限。~端。~致。5 副词:表示最高程度:~其。~为(wéi )。
地
dì,de
1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心说。2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质。~壳。3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下。4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田~。~政。~主。5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区。此~。6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板。~毯。7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点。目的~。8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以处。9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境~。心~。10 底子:质~。
气
qì
1 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体。2 呼吸:没~了。~厥。~促。~息。一~呵成。3 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候。~温。~象。4 鼻子闻到的味:~味。臭~。5 人的精神状态:~概。~节。~魄。~派。~馁。6 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我了。~恼。~盛(shèng )。忍~吞声。7 欺压:受~。8 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功。~血。~虚。9 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湿~。10 景象:和~。~氛。~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候
hòu
1 等待:等~。~车室。~选人。守~。~补。~场。~审。~诊。2 看望,问好:伺~。问~。3 时节:时~。气~。~鸟。~虫。4 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火~儿。症~。5 古代把五天称为“一候”,现气象学上仍沿用:~温(每五天的平均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