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伦的拼音、解释、组词
人伦的简介:
rén lún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道德关系以及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孟子提出。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后人又称为“五伦”。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道德关系以及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孟子提出。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后人又称为“五伦”。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人类的伦理。【例】孝顺父母、友爱手足,是实践人伦的根本。
1. 人类的伦常。《孟子.滕文公上》:「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三国演义》第二○回:「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
2. 人类。《荀子.富国》:「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北齐书.卷三.文襄帝纪》:「禽兽恶死,人伦好生,仆实不辜,桓、庄何罪。」
3. 人才。《北史.卷四一.杨播传》:「典选二十余年,奖擢人伦,以为己任。」《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公铨品人伦,各尽其用。」
4. 评选人才。《北史.卷二一.崔宏传》:「浩有鉴识,以人伦为己任。」
《人伦》,这个词在汉语中主要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它涵盖了从家庭关系到社会交往的各种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族观念和社会秩序。
详细解释:
- 概念来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与“理”结合使用,通常是指人的各种道德、法度、顺序等。“人伦”则是指人类社会中的伦理规范和人际关系的总称。
- 内涵:包括但不限于家庭关系(如父子有亲、君臣有序)、朋友之间的道义、夫妻间的恩爱、邻里相处之道等。强调的是在不同身份角色之间应有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维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造句:
- 在古代中国社会,“人伦”是衡量一个人行为是否得体的重要标准。
- 家庭教育中重视“人伦”,旨在培养孩子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兄弟姐妹的友爱之情。
- 虽然时代在变迁,但现代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仍需遵循一定的“人伦之道”。
-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齐家”就是要求人们遵守家庭中的“人伦”规范。
- “人伦”的观念促进了社会和谐,同时也为个人行为设定了道德底线。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人伦”这一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指导我们如何处理与家人、朋友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