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可否的拼音、解释、组词

无所可否的简介:

wú suǒ kě fǒu
不赞同也不反对。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不置可否」。见「不置可否」条。

2. 此处所列为「不置可否」之典源,提供参考。 ※宋.汪藻〈尚书礼部侍郎致仕赠大中大夫卫公墓志铭〉(据《浮溪集.卷二五》引)公讳肤敏,字商彦,少力学问。……先是,公论时政。上曰:「崇宁大观1>以来,所以乱祖宗法者,由宰相2>持禄3>。惟恐失人主之意,故于政事无所可否,驯4>致前日之祸,自今当以为戒。」 〔注解〕 (1) 崇宁大观:北宋徽宗的两个年号。 (2) 宰相:古代君主的最高幕僚,为百官之长。 (3) 持禄:保住禄位,无所建树。 (4) 驯:逐渐。

3. 此处所列为「不置可否」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不置可否」就是对事情的是非对错,不表示可或否。北宋汪藻在为尚书礼部侍郎卫肤敏所撰写的墓志铭中,忆及卫公生前曾向皇帝建言,直陈朝政紊乱的原因,就在于大臣们:「惟恐失人主之意,故于政事无所可否。」指众臣为了怕违背皇帝的心意,对于任何政事都不表示意见,以致于不管对错都放任行之,终于招致灾祸。其中「无所可否」的意思,就是指没说可以,也没说不可以,表示没有意见的样子。后来「不置可否」这句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见。

无所可否》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原文中描述的是庖丁解牛的情景,其中提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这里的“无所可否”是用来形容庖丁在解牛时心无旁骛、进退自如的状态。

解释: 《无所可否》意指对事物没有固定的态度,能够根据具体情境做出最合适的决定或采取最恰当的行动。这个词强调的是灵活变通和适应能力,并非表示毫无原则或立场不坚定的意思。它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时,能随机应变、游刃有余。

造句: 1.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他能够做到无所可否,总能找到最佳的应对策略。 2. 他的领导风格很独特,能够在各种情况下无所可否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3. 作为一名优秀的项目经理,在处理突发问题时,需要具备无所可否的能力。 4. 尽管面临不同的挑战和压力,他总是能够无所可否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 在谈判桌上,他展现出高超的技巧,总能根据情况无所可否地调整策略。

分词解释

1 没有,与“有”相对;不:~辜。~偿。~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度。~端(无缘无故)。~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非(只,不过)。~动于衷。~所适从。

suǒ

1 处,地方:住~。哨~。场~。处~。2 机关或其他办事的地方的名称:研究~。派出~。3 量词,指房屋:一~四合院。4 用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部(所率领的部队)。~谓(a.所说的;b.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意)。无~谓(不关紧要,不关心)。~有。各尽~能。~向无敌。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5 用在动词前,与前面的“为”或“被”字相应,表示被动的意思:为人~敬。6 姓。

kě,kè

1 允许:许~。认~。宁~。2 能够:~见。~能。~以。不~思议。3 值得,认为:~怜。~悲。~亲。~观。~贵。~歌~泣。4 适合:~身。~口。~体。5 尽,满:~劲儿干。6 大约:年~二十。“潭中鱼~百许头”。7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8 表示强调:他~好了。9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谁见过呢?10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同意?11 姓。

fǒu,pǐ

1 表示不同意,不认可:~定。2 不,用在表示疑问的词句里:可~?。3 不如此,不是这样,不然:~则。学则正,~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