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臣的拼音、解释、组词
南洋大臣的简介:
nán/nā yáng dà/dài/tài chén
1.官名。南洋通商大臣的简称。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五口通商大臣。1866年改五口通商大臣为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管理东南沿海及长江沿岸各口岸通商﹑交涉事务。参见"南洋"。
1.官名。南洋通商大臣的简称。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五口通商大臣。1866年改五口通商大臣为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管理东南沿海及长江沿岸各口岸通商﹑交涉事务。参见"南洋"。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职官名。为南洋通商大臣的简称。清咸丰十年设置,由两江总督兼任,职掌江苏省以南沿海各省及长江沿岸一带的洋务、海防及关政。
《南洋大臣》一词是指清朝时期设置的一个官职,其职责主要是管理中国的南部沿海区域,特别是涉及与外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的外交事务以及贸易事宜。这一职务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南洋大臣设立于清末,当时中国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海外华人问题及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设立了专门负责管理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即“南洋”)事务的大臣职位。
- 职责范围:除了处理外交关系外,还涉及到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由于当时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之一是通过海路到达东南亚,因此这一职务也反映了清朝政府对于海外华人事务的关注与管理。
造句:
- 清朝末年,南洋大臣曾多次出访马来亚,致力于维护中国商人在当地的权益。
- 南洋大臣在促进中英贸易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促进了经济交流,也为两国之间的友谊奠定了基础。
- 尽管南洋大臣一职已不复存在多年,但其设立的历史背景和职能设置仍然为后来的外交与外贸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
-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南洋大臣常常需要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内部矛盾,体现了当时中国在对外交往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 南洋大臣不仅负责处理涉外事务,还积极参与到文化交流活动中,加强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海外影响力的提升。
通过以上解释及造句的辅助说明,《南洋大臣》这一历史名词及其背后的复杂背景和重要性得以更全面地展现。
分词解释
南
nán,nā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北。~方。~面。~国(指中国南部)。~陲(南部边疆)。~极。~半球。2 姓。
洋
yáng
1 比海更大的水域:海~。2 广大,众多,丰盛:~溢。~~。3 指外国的,外国来的:~人。~货。~为中用。4 指现代化的(区别于“土”):土~结合。5 银元:大~。~钱。
大
dà,dài,tài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老~。6 敬辞:~作。~名。~手笔。7 时间更远:~前年。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臣
chén
1 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僚。~子。~服。君~。2 官吏对君主的自称:“王必无人,~愿奉璧往使。”3 古人谦称自己。4 古代指男性奴隶:~仆。~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