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耳之学的拼音、解释、组词
口耳之学的简介:
kǒu ěr zhī xué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耳朵听进去后,只在嘴上说说,而无实学。语本荀子˙劝学篇: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后比喻从道听涂说中得来的片面知识。宋˙陆游˙跋柳书苏夫人墓志:今诸家徒欲以口耳之学揣摩得之,可乎?亦可喻仅以口头传授而不见于文字的学识。方志略例˙卷二˙永清县志舆地图序例:古人口耳之学,有非文字所能著者,贵其心领而神会也。
1. 耳朵听进去后,只在嘴上说说,而无实学。语本《荀子.劝学篇》:「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后比喻从道听涂说中得来的片面知识。宋.陆游〈跋柳书苏夫人墓志〉:「今诸家徒欲以口耳之学揣摩得之,可乎?」亦可喻仅以口头传授而不见于文字的学识。《方志略例.卷二.永清县志舆地图序例》:「古人口耳之学,有非文字所能著者,贵其心领而神会也。」
词语《口耳之学》
定义与解析: “口耳之学”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仅凭听闻和口头传授而没有经过深入研究或实际验证的知识。这个词强调的是未经个人思考、分析的学习方式,主要依靠别人的说法或者传闻来获得知识,因此往往缺乏准确性和可靠性。
详细解释
- 字面意思:
- 口(kǒu):嘴巴,指语言交流。
- 耳(ěr):耳朵,指听闻。
- 学(xué):学习、学问的意思。
- 成语意义:
- 通过“口”和“耳”,形象地说明了知识是通过口头传授而来的,而不是亲身实践或独立思考获得的。
- 用法:
- 通常用于批评那些没有经过深入研究或亲自验证的知识,特别是那些仅依赖于传闻、传说或传言的情况。
造句
- 小明对古代历史只是一知半解,很多时候只是口耳之学,并没有深入了解过相关史料。
- 在这个讲究实证的时代里,我们不应该被一些流言蜚语误导,而应该深入研究,避免成为口耳之学者。
- 老师告诫学生们不要轻信网络上的信息,要多读书、多思考,才能避免陷入口耳之学的陷阱。
- 他虽然在大学里听了许多讲座和报告,但仍然停留在口耳之学层面,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 科学家们警告公众要注意鉴别谣言和真实信息之间的区别,不要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说法,以免成为口耳之学者。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更具体地理解“口耳之学”这一成语的用法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意义。
分词解释
口
kǒu
1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2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3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4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5 破裂的地方:~子。
耳
ěr
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bèi)。~垂。~鬓厮磨(mó)。~穴。~聪目明。~濡目染。2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4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5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6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学
xué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