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馆的拼音、解释、组词
同文馆的简介:
又称“京师同文馆”。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1862年设立,为总理衙门附属机构。设有外文、万国公法、外国史地及数理化等课程。招收八旗子弟和有功名的满、汉学员。学制初为三年,后分五年、八年两种。教师多为外国人。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宋代四方馆之一。专门接待高丽使臣的别馆。《宋史.卷一一九.礼志二十二》:「绍兴二年,高丽遣使副来贡,并赐酒食于同文馆。」《宋史.卷一六五.职官五》:「同文馆及管勾所,掌高丽使命。」
2. 清咸丰十年(西元1862)在北京所创立的外语专门机构。分为英、法、德、俄、日文等科,造就外交、翻译人才。《孽海花》第二回:「我却晓得去年三月,京里开了同文馆,考取聪俊子弟,学习推步及各国语言。」《清史稿.卷一○七.选举志二》:「震于列强之船坚砲利,急须养成繙译与制造船械及海陆军之人才。故其时首先设置之学校,曰京师同文馆,曰上海广方言馆。」
《同文馆》是晚清时期一所专门教授外语的学校,旨在培养能够应对国际交流和外交事务的人才。这所学校是由当时的清朝政府创办的,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对了解和掌握西方先进文化与科技的需求。
详细解释:
-
成立背景与目的: 清末新政期间,面对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同文馆》于光绪年间在北京创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够阅读、翻译外国书籍的人才,以应对当时的国际交往和变局。
-
教学内容: 《同文馆》最初开设了英文课程,后来根据需要扩展到了德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的教学。除了语言之外,还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教育。
-
重要性与影响: 这所学校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促进了现代汉语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为晚清社会引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许多后来成为杰出人物的人士都曾在《同文馆》学习过。
-
关闭原因: 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同文馆》失去了其存在的政治支持,在1902年被解散。
造句:
-
翁同龢曾担任《同文馆》的首任总办,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
-
《同文馆》的学生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知识分子和外交家,如严复、陆徵祥等。
-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科技发展,《同文馆》引入了许多外国教材,并邀请外国专家授课。
-
晚清政府创办《同文馆》,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
通过在《同文馆》学习,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对西学有了深入的理解,这对后来他在政界的成就产生了重要影响。
分词解释
tóng,tòng
1 一样,没有差异;相~。~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侪(同辈)。~庚(同岁)。~年。~胞。~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仁(同人)。~仇敌忾。~工异曲。~室操戈。情~手足。2 共,在一起(从事):共~。~学。~步。殊途~归。~舟共济。3 和,跟:~流合污。4 姓。wén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 刺画花纹:~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 温和:~火。~静。~雅。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科。13 掩饰:~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 姓。guǎn
1 招待宾客或旅客食宿的房舍:宾~。旅~。~舍。2 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外交人员常驻的住所:大使~。领事~。3 某些服务性商店的名称:茶~。照相~。4 一些文化工作场所:报~。博物~。文化~。~藏。5 旧时指教学的地方:家~。蒙~。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