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混淆的拼音、解释、组词
是非混淆的简介:
shì fēi hùn xiáo
混淆:使界限不清。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
混淆:使界限不清。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
- AI解释
词语解析
《是非混淆》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对事物的好坏、真假、正误等判断标准不清楚或不正确的情况。它强调的是人们在判断事物时出现了混乱或者错乱,导致分辨不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社会现象中的一些复杂问题,比如信息传播中的虚假消息泛滥、道德评价上的模糊不清,亦或是某些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等情境下使用。它的核心在于“混淆”,意味着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判断出现了混乱或偏差,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造句示例
- 在网络时代,由于信息过载和假新闻泛滥,公众很容易被误导,出现是非混淆的现象。
- 这个案例中,律师的辩护让人难以分清是非,使法官也陷入了困惑。
- 针对当前学术界存在的伦理问题,我们需要建立更为严谨的评审机制来避免是非混淆的情况。
- 公众对于新政策的理解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和争议,导致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是非混淆的问题。
- 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职责不清、奖励与惩罚制度不明,容易造成员工之间产生是非混淆。
分词解释
是
shì
1 表示解释或分类:他~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2 表示存在:满身~汗。3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好诗,就是太长了。4 表示适合:来的~时候。5 表示任何:凡~。~活儿他都肯干。6 用于问句:他~走了吗?7 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天气~冷。8 对,合理,与“非”相对:~非。他说的~。实事求~。9 认为对:~古非今。各行其~。深~其言。10 表示应承或同意(单说一个“是”字):~,我就去。11 这,此:~日。~可忍,孰不可忍。比比皆~。12 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惟你~问。惟利~图。13 姓。
非
fēi
1 不,不是:~凡。~法。~分(fèn )。~礼。~但。~同小可。啼笑皆~。2 不对,过失:痛改前~。文过饰~。习~成是(对于某些错的事情习惯了,反认为是对的)。3 与“不”呼应,表示必须(有时后面没有“不”字):我~看这本书。4 责怪,反对:~难(nàn )。~议。无可厚~。5 指“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简称“非洲”):东~。西~。
混
hùn,hún
1 搀杂在一起:~杂。~和。~同。~淆。~为一谈。2 乱,胡乱:~乱。~世魔王。3 蒙,充:蒙~。~充。~进。鱼目~珠。4 苟且度过:胡~。~事。
淆
xiáo
1 混乱,错杂:~乱。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