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未决的拼音、解释、组词

犹豫未决的简介:

yóu yù wèi jué
指拿不定主意。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犹豫不决」。见「犹豫不决」条。

2. 此处所列为「犹豫不决」之典源,提供参考。 ※《战国策.赵策三》秦围赵之邯郸。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湣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1>犹豫未有所决。 〔注解〕 (1) 平原君:赵胜,?∼西元前351,战国赵武灵王的儿子。封于平原,故称为平原君。喜宾客,食客多至数千人,为战国当时有名的四公子之一,亦为赵之名相。

3. 此处所列为「犹豫不决」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犹豫」一语就是迟疑不决的意思。在《楚辞.屈原.离骚》中已可见到:「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的用法,它在文献上有许多写法,如「由豫」、「游预」等。至于「犹豫不决」一语可能出自于《战国策》。据《战国策.赵策三》载,有一次秦国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援,魏王派出将军晋鄙带兵前往救援,但是晋鄙害怕秦国的势力,不敢正面交战,因此就把军队驻扎在荡阴这个地方,按兵不动。另一方面,魏王又派了将军辛垣衍为使臣,前去邯郸劝说赵王,说秦王其实并非真正要占领邯郸,只是希望各国能拥戴他,尊称他为帝,这样秦王一高兴,就会退兵,邯郸也就可以解围了。赵国的相国平原君一听到这样的事情,认为事态严重,一时拿不定主意。当时齐国的高士鲁仲连正好在赵国游历,听说魏国派人劝说赵国尊秦为帝,感到很气愤,于是要求平原君为他引见辛垣衍,准备当面劝他打消这个念头。原文中的「犹豫未有所决」后来可能演变成「犹豫不决」这句成语,指迟疑不定,无法拿定主意。

《犹豫未决》

释义: “犹豫未决”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因拿不定主意而徘徊不前或迟迟不能作出决定。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人在做决策时的态度不果断或者缺乏坚定的决心。

用法: - 褒贬性: 贬义 - 语境适用性: 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犹豫状态,多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色彩。 - 常见搭配词: 在句中常常与“做决定”、“下决心”、“作出选择”等词语搭配使用。

示例造句:

  1. 小明一直在考虑要不要转专业,可是犹豫未决,至今没有做出最终的决定。
  2. 他虽然对这份工作很感兴趣,但因为薪资福利问题犹豫未决,迟迟没有回应对方的邀请。
  3. 在关键时刻,他却陷入了犹豫未决的状态,错失了良机。
  4. 我们应该鼓励小李果断一些,不要让他在犹豫未决中浪费太多时间。
  5. 老板希望尽快做出决定,但他依然在犹豫未决中徘徊。

分词解释

yóu

1 相似,如同:~如。过~不及。2 尚且:~且。~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3 〔~豫〕迟疑不决。4 〔~疑〕迟疑。5 仍然,还(hái ):~然。记忆~新。

1 欢喜,快乐:~附。~游(逸乐嬉游)。不~之色。2 同“预”。3 安闲,舒适:逸~。4 古同“与”,参与。5 中国河南省的别称:~剧(亦称“河南梆子”)。

wèi

1 不,不曾,没有:~必。~曾(céng )。~来。~尝。~竟(没有完成的)。~及(a.没有来得及;b.没有达到)。2 地支的第八位,属羊。3 用于记时:~时(下午一点至三点)。4 放在句末,表示疑问:“君除吏尽~?吾亦欲除吏”。

jué

1 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禹~江疏河”。2 堤岸被水冲开:~口。溃~。3 断定,拿定主意:~定。~断。~计。~然。~胜。~议。犹豫不~。4 一定(用在否定词前):~不后退。5 决定最后胜败:~赛。~战。6 执行死刑:处~。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