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渡的拼音、解释、组词
衣冠南渡的简介:
yī/yì guān/guàn nán/nā dù
1.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唐刘知几《史通.邑里》:"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后用以借指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奔之事。 2.指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中原士庶南迁之事。
1.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唐刘知几《史通.邑里》:"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后用以借指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奔之事。 2.指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中原士庶南迁之事。
- AI解释
《衣冠南渡》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历史,具体指的是在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贵族、士人和官僚阶层从中原地区向南方迁移的历史事件。这里“衣冠”代表的是士大夫阶层,即具有高地位与文化水平的人群;“南渡”指的则是大规模向南迁徙的行为。
成语的详细解释如下: - 背景:东晋时期(公元317年—420年),由于北方政权频繁更迭、战乱不断,使得中原地区的士大夫阶层不得不背井离乡,大量贵族与文人士大夫从中原地区迁移到江南一带。 - 含义:“衣冠南渡”不仅形容这种大规模的迁移行为,也象征着文化的转移和历史变迁。
以下是五个使用“衣冠南渡”的造句:
- 东晋时期,由于战乱不断,“衣冠南渡”成为当时的一大社会现象。
- 在“衣冠南渡”的过程中,南方的文化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 有人认为,“衣冠南渡”不仅是一场历史事件,也是中华文化多元融合的重要见证之一。
- 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衣冠南渡”的一部分,在战乱中背井离乡、辗转求生。
- “衣冠南渡”的迁移潮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与繁荣。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