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踞的拼音、解释、组词
箕踞的简介:
jī jù
〈书〉古人席地而坐,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
〈书〉古人席地而坐,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
- AI解释
《箕踞》是一个古代汉语中的描述姿势的词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句为“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张哙遂入,直 XElement("div").attr("id","answer-content"); 于营中,满座皆惊。高祖至,立有间,乃再拜伏曰:‘天下匈匈,劳苦万民,陛下起丰沛,讨逆乱,平定海内,宗庙获安,群臣感戴。’”,此处“跽”即为箕踞的一种描述方式。
《箕踞》详细解释
- 含义: 《箕踞》描述的是一个人以两脚张开,呈簸箕状坐地的姿势。
- 姿态特点: 这种姿势显得轻松随意、无拘束。通常用于平等或亲密的人之间,也可以表示轻蔑的态度,在古代可能有挑战权威之嫌(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
- 使用场合: 《史记》等文献中多有记载,尤其是在描述战国时期或更早一些的场景时更为常见。
造句
- 古时候的大臣们面对君主都是长跪在地,但张良却能箕踞而坐,表现出他与君主之间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
- 在古代战场上,士兵们通常采取跽坐(即正襟危坐)的姿态,而将领们则可能选择更为放松的箕踞姿态。
- 项羽对待刘邦的使者樊哙十分随意,竟然让他如此轻易地“箕踞”于营帐中,显示出一种轻视的态度。
- 箕踞这一姿势不仅体现了古人的礼仪习俗,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交往方式和文化习惯。
-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采取“箕踞”的姿态往往蕴含深意,既可能表现出对话双方的亲密无间,也可能暗示某种不敬或挑衅。
分词解释
箕
jī
1 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称“簸箕”):~帚。2 簸箕形的指纹,不成圆形:斗(dǒu )~。3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