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容取人的拼音、解释、组词

以容取人的简介:

yǐ róng qǔ rén
只凭容貌来衡量人的品质和才能。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以貌取人」。见「以貌取人」条。

2. 此处所列为「以貌取人」之典源,提供参考。 #《韩非子.显学》澹台子羽1>,君子之容也,仲尼2>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3>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 〔注解〕 (1) 澹台子羽:即澹台灭明。西元前512∼?,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武城人,孔子弟子。 (2) 仲尼:即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人。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初仕鲁,为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治。后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年六十八,返鲁,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开平民教育先河,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3) 宰予:西元前522∼前458,字子我,春秋鲁人。孔子弟子,利口辩辞。曾因白天睡觉,孔子责以朽木不可雕也。〔参考资料〕另可参考:《大戴礼记.五帝德》、《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

3. 此处所列为「以貌取人」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以貌取人」原作「以容取人」。根据《韩非子.显学》的记载,春秋时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澹台灭明长相不俗,孔子几乎因此而以为他是个好学生,但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德行才能与容貌不相称。而宰予谈吐不凡,孔子几乎因此而相信他是个优秀的好学生,但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智慧才华与谈吐不相称。孔子当初对这二位弟子的仪表、言谈,下了与实际才能不相符合的误判,因而感叹道:「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意思就是说:如果以容貌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就会像对子羽一样,产生误判;如果以谈吐来衡量一个人的才华,就会像对宰予一样,产生误判。后来「以貌取人」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以容貌的美丑作为认识、评断或任用人才的标准。

1. 以容貌的美丑作为识鉴人材的标准。《韩非子.显学》:「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也作「以貌取人」。

词语释义

以容取人: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根据一个人外貌的表现来判断他的品德或能力。通常含有贬义,表示用人的标准仅限于表面的仪表和形象,而忽视了内在素质的重要性。

近义词:

  • 以貌取人
  • 以色相人

反义词:

  • 德才兼备
  • 内外兼修

造句

  1. 公司领导在选拔人才时过于注重应聘者的外表,这样的做法无异于以容取人,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
  2. 不要因为一个人的仪表就轻率地评价他的人品,这种以容取人的观念是错误的。
  3. 虽然这位同事长得英俊潇洒,但工作能力平平,这正是典型的以容取人带来的后果。
  4.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倡导以德为先、以才为准的原则,避免以容取人的陋习。
  5. 父母在选择教育机构时只看环境布置和老师的外貌,实际上这是一种以容取人的表现。

这些造句涵盖了不同的情境和角度来说明“以容取人”的含义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分词解释

1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5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9 古同“已”,已经。10 太,甚:不~急乎?11 及,连及:富~其邻。

róng

1 包含,盛(chéng):~器。~量(liàng )。~积。~纳。无地自~。2 对人度量大:~忍。宽~。3 让,允许:~让。不~人说话。4 相貌,仪表,景象,状态:~止。~颜。~光。~貌。仪~。军~。市~。阵~。姿~。5 或许,也许:~或。6 姓。

rén

1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2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