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猴而冠的拼音、解释、组词
木猴而冠的简介:
猴子穿衣戴帽装扮成人样。比喻虚有其表而无真本领。用来讽刺投靠权势窃据权位的人。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沐猴而冠」。见「沐猴而冠」条。
2. 此处所列为「沐猴而冠」之典源,提供参考。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沛公已去,闲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1>沐猴2>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注解〕 (1) 楚人:楚国人,在这里暗指项羽。楚,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为秦所灭。 (2) 沐猴:猕猴。猴好拭面如沐,故称。〔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项籍》
3. 此处所列为「沐猴而冠」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据《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载,西楚霸王项羽率兵进入秦国首都咸阳后,屠杀城里的百姓,杀害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并且放火烧掉宫殿,然后带著到处搜括而来的财货、珍宝和妇女要回故乡去。这时有人跟项羽建议:「关中这个地方,山河四面围绕,是天然屏障,土地肥沃丰饶,首都建在这里可以称霸中原。」项羽看到秦宫殿都已经烧毁,心里又想念故乡,就回答说:「人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好像晚上穿著漂亮的衣服外出,谁看得到?」那个人就背地里对人说:「听说项羽这个人,就像个性急躁的猕猴学人穿戴冠帽,没有远见成不了大事,现在看来果然是真的。」结果话传到项羽的耳里,就把那个人捉来烹煮。后来「沐猴而冠」被用来指性情急躁的猕猴学人穿戴冠帽。亦用来比喻人虚有表象,却不脱粗鄙的本质,没有远见。除此之外,古来对这句成语另有一解,认为因为猕猴性子急躁,不能若人久著冠带,用来比喻人的性情急躁。
1. 讥讽徒具衣冠而没有人性的人。参见「沐猴而冠」条。明.沈采《千金记》第一三出:「项王乃是木猴而冠,不足谋天下矣。」
《木猴而冠》这四个字实际上是一个成语,但请注意,"木猴而冠"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广为人知的成语。可能是对“沐猴而冠”的误写或误解。“沐猴而冠”则是比较熟悉的成语。因此我将解释“沐猴而冠”。
详细解释
“沐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是:“沐猴而冠耳,大王宜之。”这个故事讲的是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对楚怀王的态度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楚怀王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尽管名义上是领导,但实际上就像戴着帽子的猕猴一样,没有真正的治理能力。
“沐猴而冠”中的“沐猴”,即猕猴;“冠”指戴帽子。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形同虚设、徒有其表的角色或领导者,实际上并无实权或不具备履行职责的能力。
造句
- 尽管他穿着董事长的制服,但他的行为举止却像一个沐猴而冠的人。
- 这次项目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团队领导像沐猴而冠一般,没有实际领导能力。
- 身为总经理的李总看起来风光无限,实则只是个沐猴而冠的角色罢了。
- 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喜好,公司内部出现了不少沐猴而冠的现象。
- 在这个复杂的政坛中,许多人看似高高在上、权倾一时,但实际上更像是沐猴而冠。
这些造句都是基于“沐猴而冠”这一成语的意思构建的,用来形象地表达某些人或事物徒有其表的情况。
分词解释
mù
1 树类植物的通称:树~。乔~。灌~。~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求鱼。2 木料、木制品:~材。~器。~刻。~匠。~已成舟。3 棺材:棺~。4 质朴:~讷(朴实迟钝)。5 呆笨:~鸡。6 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麻~。7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8 姓。hóu
1 哺乳动物,种类很多,行动灵活,好群居:~子。猿~。~戏。~头。~拳。~枣(中医指猕猴内脏的结石)。2 喻机灵的人:~儿精。3 方言,乖巧,机敏(多指孩子)。ér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从……到……):从上而下。guān,guàn
1 帽子:衣~。~戴。~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楚楚。2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子。鸡~。树~。~状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