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朔的拼音、解释、组词
晦朔的简介:
huì shuò
〈书〉从农历某月的末一天到下月的第一天。也指从天黑到天明。
〈书〉从农历某月的末一天到下月的第一天。也指从天黑到天明。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与第一日。《续汉书志.第三.律历志下》:「晦朔合离,斗建移辰,谓之月。」
2. 早晚、旦夕。《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晦朔》是两个中文词汇,分别指的是一个月中的第一天(朔)和最后一天(晦),通常用来描述时间周期或用于诗歌、文学中形容月亮的变化。
-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这个时候月亮已经完全看不见。
-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这一天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同一侧,从地球上看来看不到月亮。
这两个词常被用作诗词歌赋中的意象词汇,以表达时间流逝或自然景象的变化之美。下面提供5个使用“晦”和“朔”的句子:
- 自古以来,古人喜欢用“晦朔”来形容月圆月缺的美丽过程,比如《诗经》中有云:“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 夜空中一轮皓月挂在半空,让人不禁联想到那首古诗中所言,“星汉灿烂若隐若现,晦者待朔,昭者向阳。”
- 诗人常常借“晦”与“朔”的更替来表达时间的流转,正如他写道:“自是人间秋色晚,不知何处是春归。月圆人未圆,今夜何夕为晦?何时再望明月高悬于天际?”
- 在古代的农耕社会中,“晦”与“朔”的计算对于农作物的种植至关重要。“耕种时节如流水,一阳来复待春回;夏至将临霜降后,冬去春来又逢秋。”农民通过观察这些变化来进行农业生产。
- 除了自然现象之外,“晦朔”也可以用来比喻人生或事物经历从无到有、由暗转明的变化过程。“人生若梦几多真?春华秋实待月新;待到云开见日出,便是晦去朔至时。”这句话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对未来变化的接受。
这些句子不仅展示了“晦”与“朔”的自然意义,还进一步扩展了它们的文化象征意义。
分词解释
晦
huì
1 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朔。2 夜晚:~明。风雨如~。3 昏暗不明:~暝。~暗。~涩(意义隐晦,文字僻拗)。隐~(意义不明显)。4 不顺利,倒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