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耳忘私,国耳忘家的拼音、解释、组词
公耳忘私,国耳忘家的简介:
gōng ěr wàng sī,guó ěr wàng jiā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 AI解释
《公耳忘私,国耳忘家》这句话出自古代中国的典籍,意味着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应以公利为重,而个人利益可以暂时搁置一旁。这里的“公耳”指的是关注公众、国家的利益;“私耳”则是指个人的私利或家庭的小圈子。“国耳忘家”的意思是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时候,人们应该超越对家族和小团体的关注。
这句话强调了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在面对选择时能够牺牲私人情感或利益来确保大局。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也是古代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体现之一。
以下是五个使用此成语的句子:
- 作为一名公职人员,我们应该始终秉持“公耳忘私,国耳忘家”的原则,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 在面对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发生冲突时,“公耳忘私,国耳忘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 真正的爱国人士,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到“公耳忘私,国耳忘家”,为国家做出贡献。
- 虽然他个人家庭面临困难,但他仍然决定投入更多时间在工作上,这体现了他的“公耳忘私,国耳忘家”的精神。
- 当灾难来临时,“公耳忘私,国耳忘家”成为了救援队伍的行动指南,他们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视为最高利益。
分词解释
公
gōng
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3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6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7 雄性的:~母。~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9 姓。
耳
ěr
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bèi)。~垂。~鬓厮磨(mó)。~穴。~聪目明。~濡目染。2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4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5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6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
忘
wàng
1 不记得,遗漏:~记。~却。~怀。~我。~情。~乎所以。
私
sī
1 个人的,自己的,与“公”相对:~人。~有。~见。~仇。~情。~营。~欲。2 不公开的,秘密而又不合法的:~自。~刑。~货。走~。~生子。3 暗地里:~议。~奔。隐~。窃窃~语。
国
guó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3 姓。
家
jiā,jia,jie
1 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庭。~眷。~长(zhǎng )。~园。~谱。~塾。~乡。~风。~训。~规。~喻户晓。如数~珍。2 家庭所在的地方:回~。老~。安~。3 居住:“可以~焉”。4 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祖。~父。~翁。~母。~慈。5 家里养的,不是野生的:~畜。~禽。6 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有某种身份的人家:酒~。农~。7 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行(háng )~。作~。科学~。8 学术流派:儒~。法~。道~。墨~。纵横~。诸子百~。9 量词,用于计算家庭或企业:一~人家。1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