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符的拼音、解释、组词
合符的简介:
hé/gě fú
1.符信相合;合验符信。古代以竹木或金石为符,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各执其一,合之为证。 2.相符合。 3.指符信。
1.符信相合;合验符信。古代以竹木或金石为符,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各执其一,合之为证。 2.相符合。 3.指符信。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合验符信。古人将文字书写在木竹或金石上作为符信,剖而为二,各执其一,并合时可作为凭证。《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
2. 符信相合。《管子.宙合》:「时德之遇,事之会也,若合符然。」
3. 引申为事物彼此相合无误。南朝梁.陆倕〈新刻漏铭.序〉:「况入神之制,与造化合符。」
《合符》一词在古代典籍中较少直接出现,但从其结构分析,可以推测它可能与“会盟”、“和解”等概念有关。这个词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合”,意为合并、结合;“符”,在古代常指用于军事或官方文书的信物,如虎符、节符等,象征权力与信任。因此,《合符》可以理解为通过某种方式(如书信、仪式)使双方意见达成一致或者证明某种协议的真实性。
基于上述解释和构词分析,《合符》的具体意思可能包括:
- 通过交换或使用带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来确认某项约定的有效性。
- 指的是两方或多方便利用共同认可的方式,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
- 可以泛指任何形式上的相互认同或者协议达成。
基于以上理解,《合符》可以用于以下场景:
- 两国之间签订和平条约,在特定的仪式上交换象征性的符节,以此来确认双方已经同意并遵守该条约的内容——“为了表示友好与合作,两国元首在隆重的仪式上交换了代表《合符》的信物。”
- 在企业合并过程中,双方通过一系列正式程序和文件确认交易条款,完成合并协议——“此次合并的成功达成离不开双方之间详尽的谈判及最终签订的《合符》合同书。”
- 历史上的盟约签订,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会盟时,使用虎符或其它信物来确保约定的有效性——“周朝天子在封赏功臣时,常常将代表《合符》的铜铸虎符赐予有功之士,用以证明其地位与权力。”
-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前会进行详尽讨论并最终形成书面形式的协议文件——“在双方代表的见证下,两家公司签署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合符》,标志着合作正式开始。”
- 用于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确认过程,比如两个研究团队通过发表联合论文来确认彼此的研究结果的一致性——“经过长达数年的深入交流与探讨,两支科研小组最终通过共同撰写并发表文章的方式达成了关于该课题的《合符》结论。”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