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的拼音、解释、组词

切韵的简介:

qiē/qiè yùn
1.犹反切。 2.为韵书名。依反切发声以分音,收声以分韵,故曰切韵。隋陆法言等撰,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存残本,为研究中古汉语语音重要资料。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时以两字之音拼合成一字读音的注音方式。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与声调。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五.艺文》:「所谓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也称为「切脚」。

2. 书名。隋陆法言撰,五卷。为较早的韵书。后世《唐韵》、《广韵》,皆据以为蓝本,其书已亡佚。近年在敦煌石室中发现其残本,约存全书的四分之三。

《切韵》,古代汉语音韵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官修正音字典。它由隋朝的陆法言主持编撰,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详细解释:

  1. 成书背景与意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语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当时的文献中并没有系统记录这些变化的信息。《切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根据当时的标准音(即所谓的“中原正音”)对汉字进行注音,并按照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分类整理出一系列规范字。

  2. 编纂方式:陆法言及其团队通过收集大量语音材料并加以分析总结,最终形成了《切韵》。这部著作是按四声(平、上、去、入)排列各字,并且将同音字归类在一起。

  3. 语言价值:《切韵》对中国古汉语的音系构造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后世的音韵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内容结构:全书主要分为“韵目”(即不同的韵部)和“反切”两部分。前者是按照韵母来分列字的类别;后者则是用两个汉字组成的注音方法,第一个字取发音部位或声母的部分特征,第二个字则表示韵尾或整个韵母。

造句:

  1.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非常古雅,《切韵》中的词汇经常会被用来描述其中的形式美。

  2. 古代文人在创作时会仔细参考《切韵》,以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效果。

  3. 研究者通过《切韵》可以一窥古代汉语语音变化的历史轨迹,从而更好地理解早期文献资料。

  4. 由于《切韵》是一部重要的古籍,研究古代文学的人通常都需要掌握它中的内容。

  5. 在某些古代汉语教学课程中,《切韵》被作为教材之一,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传统汉语音韵知识。

通过上述解释与造句,希望能更全面地展示《切韵》的内涵及其在语言学上的重要性。

分词解释

qiē,qiè

1 用刀从上往下用力:~菜。~除。~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在业务、思想各方面互相吸取长处,纠正缺点,如“~~琢磨”)。

yùn

1 汉语字音中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即声母以外的部分,或声母和介音以外的部分,称“韵母”。如“娘”niáng的韵母是iang,其中i是韵头,a是韵腹,ng是韵尾。~文(有韵律节奏的文学体裁,亦指用这种体裁写成的文章,包括诗、词、歌、赋等。区别于“散文”)。押~。~腹(韵母中主要元音)。~脚(韵文句末押韵的字)。~律(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的规则)。2 和谐而有节奏的:~白。琴~悠扬。3 风度,风致,情趣,意味:风~。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