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崩心的拼音、解释、组词
触目崩心的简介:
看到某种情况而心中极度悲伤。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触目惊心」。见「触目惊心」条。
2. 此处所列为「触目惊心」之典源,提供参考。 《南齐书.卷二二.豫章文献王列传》蔼又与右率沈约书曰:「夫道宣余烈,竹帛有时先朽,德孚遗事,金石更非后亡。丞相独秀生民,傍照日月。标胜丘园,素履穆于忠义,誉应华衮,功迹著于弼谐。无得而称,理绝照载。若夫日用阒寂,虽无取于锱铢,岁功宏达,谅有寄于衡石。窃承贵州士民,或建碑表,俾我荆南,阅感无地。且作纪江、汉,道基分陕,衣冠礼乐,咸被后昆。若其望碑尽礼,我州之旧俗,倾廛罢肆,鄙(士)〔土〕之遗风,庶几弘烈或不泯坠。荆、江、湘三州策名不少,并欲各率毫厘,少申景慕。斯文之托,历选惟疑,必待文蔚辞宗,德佥茂履,非高明而谁?岂能骋无愧之辞,詶式瞻之望。吾西州穷士,一介寂寥1>,恩周荣誉,泽遍衣食,永惟道荫,日月就远2>,缅寻遗烈,触目崩心。常谓福齐南山,庆钟仁寿,吾侪小人,贻尘帷盖。岂图一旦遂投此请。 〔注解〕 (1) 一介寂寥:一名默默无闻之人。寥,音ㄌ|ㄠˊ。 (2) 日月就远:时间消逝。
3. 此处所列为「触目惊心」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触目惊心」原作「触目崩心」。据《南齐书.卷三二.豫章文献王列传》载,南齐豫章文献王萧嶷过世后,受过他恩惠的乐蔼在写给沈约的书信中说,自己原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西州穷士,因为受到萧嶷的重用,才能有今天衣食无缺的生活。随著时间消逝,缅怀追寻萧嶷遗留的功业,目光所及,令人内心深受冲击。后来「触目惊心」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事情景况,令人震惊。出现「触目惊心」的书证如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九出》:「李大人,闻言兴慨,触目惊心。」
1. 目光所及,令人深受冲击。形容事情极为惨重。南朝梁.任昉〈追封丞相长沙王诏〉:「今理运惟新,贤戚并建,感惟永远,触目崩心。」也作「触目骇心」、「触目惊心」。
《触目崩心》这个词语是由两个成语“触目”和“崩心”组成的,它生动地描绘了某人看到某种情景或事物后内心强烈震动、极度悲伤的情景。具体来说:
- 触目:意为一看到某个情景或者东西就立刻被察觉。
- 崩心:形容看到的情景或听闻的事情让人心神激荡,极度悲痛。
综合起来,“触目崩心”描述的是当某人突然看到某个场景、事物或听到某个消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和冲击,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动与悲痛。
造句
- 她一走进父亲的病房,触目崩心地发现,一向健壮的父亲已经骨瘦如柴。
- 在那片废墟之中,触目崩心地看到无数生还者绝望的眼神,让他感到一阵阵刺骨的寒冷。
- 当我打开照片书的时候,触目崩心地看到了母亲年轻时候的笑颜,不禁热泪盈眶。
- 他看着空无一人的客厅,触目崩心地意识到,父亲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 那个夜晚,触目崩心地看到家乡被洪水淹没的画面,使他难以入眠。
分词解释
chù
1 抵、顶:抵~。“羝羊~藩,赢其角”。2 碰,撞:~礁。~电。~动。~摸。~发。~犯。~怒。3 遇着:接~。~觉(jué)。~目惊心。~角(jiǎo)。~景生情。~类旁通。4 因某种刺激而引起感情变化:感~。忽有所~。mù
1 眼睛:~光。醒~。历历在~。~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2 看,视:~语。~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3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4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纲举~张。5 名称:数~。巧立名~。6 标题:~录。7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和鸡形~。8 孔眼:网~。9 指为首的人:头~。bēng
1 倒塌:~塌。~坍。~毁。~解(jiě)。~溃。~决。~颓。分~离析。2 破裂:~裂。把气球吹~了。3 崩裂的东西击中:放爆竹~了手。4 败坏:礼坏乐(yuè)~。5 称枪毙:拉出去~了。6 君主时代称帝王死:驾~。xīn
1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2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3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