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的拼音、解释、组词
校尉的简介:
xiào/jiào wèi/yù
武官名。西汉始定为武官名,位略次于将军,并随职务冠名号,如中垒校尉等。汉武帝时置八校尉为分掌宿卫京师各部队之将领。汉以后掌少数民族地区的长官也以此称。唐代以后为低级武散官之称。明清时其地位更低。
武官名。西汉始定为武官名,位略次于将军,并随职务冠名号,如中垒校尉等。汉武帝时置八校尉为分掌宿卫京师各部队之将领。汉以后掌少数民族地区的长官也以此称。唐代以后为低级武散官之称。明清时其地位更低。
- AI解释
《校尉》是古代中国军事编制中的一种军职名称,指在军队中负责管理士卒、执行训练及督导等任务的军官。在校尉之下有更基层的职务如队正或行者等;而校尉之上则可能为裨将或都尉等较高的职位。
详细解释
- 职能:主要职责是管理一定数量的士兵,负责日常军事训练、纪律维护以及战斗时的具体指挥。
- 级别:属于较低级别的军官,位于士卒和中级将领之间。具体的级别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多被视为中级武官。
- 地位:虽然在校尉之上还有更高级别的将领如裨将或都尉等,但在军队中依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造句
- 古代战场上,校尉是负责训练士兵、制定战术的军官,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 某些历史小说里描绘了英勇善战的校尉如何带领士兵们战胜强敌,保卫国家的安全。
-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许多校尉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流传后世的英雄人物。
- 为了提升军队的整体战斗力,朝廷经常选拔优秀的士卒作为校尉来负责训练和管理。
- 唐朝时期,校尉制度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在一些重要的边疆地区设有很多校尉府,以应对外部威胁。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