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痈的拼音、解释、组词
徙痈的简介:
xǐ yōng
1.一种江湖医术,传说能移去痈疽。语出《南史·薛伯宗传》:"时又有薛伯宗善徙痈疽,公孙泰患背,伯宗为气封之,徙置斋前柳树上。明旦痈消,树边便起一瘤如拳大。"
1.一种江湖医术,传说能移去痈疽。语出《南史·薛伯宗传》:"时又有薛伯宗善徙痈疽,公孙泰患背,伯宗为气封之,徙置斋前柳树上。明旦痈消,树边便起一瘤如拳大。"
- AI解释
《徙痈》是一个古代医学术语,出自中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其中“徙”意为转移,“痈”指的是痈疽疮肿。这里的“徙痈”,在古代中医理论中是指对待疮疡病灶的治疗方法之一,即将毒邪从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相对不易生痈的地方进行治疗,以求达到消散痈肿的目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术语在现代医学实践中并不直接对应具体的治疗手段,而是更多地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于疾病的转移和控制的一种思想。在实际应用中,更多的是通过药物、外敷、针灸等方法来具体操作。
造句
- 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徙痈”之说,意指将病患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更适宜治疗的地方。
- 医生在治疗这种特殊病症时采用了古代所说的“徙痈”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这个疗法最初源于《黄帝内经》,称为“徙痈”,意味着通过转移病症的位置达到治愈的目的。
- 虽然现代医学不再直接使用“徙痈”这一术语,但其中的思想依然被应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中。
- 医家们在讨论古代医疗方法时经常提到诸如“徙痈”的概念,虽然具体操作已有所变化,但其理念仍值得借鉴。
请注意,“徙痈”并不是一个现代医学专业术语或常见用语,在实际临床实践中不会直接使用这个词语。上述造句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的含义和在古代医疗中的应用情境。
分词解释
徙
xǐ
1 迁移:~居(搬家)。迁~。流~。2 古代称流放的刑罚:~边(流放有罪的人到边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