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经三写,乌焉成马的拼音、解释、组词

字经三写,乌焉成马的简介:

zì jīng sān xiě,wū yān chéng mǎ
1.文字经过多次转抄,"乌"﹑"焉"误为"马"字。比喻事经辗转,易出讹谬。

  • AI解释

字经三写,乌焉成马》这一成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但可以理解为“文字书写时因为疏忽或粗心导致错误”的意思。其中,“字经”泛指文字,“三写”意指多次书写,“乌焉成马”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意是形容人说话颠倒错乱,这里借用来形象地描述因书写错误而造成的混乱。

解释: - “字经三写”表示在书写过程中进行了三次甚至更多的写作尝试。 - “乌焉成马”比喻因为笔误或认知上的偏差而产生错误的概念或信息。

这个成语可以被解读为提醒人们书写时要细心,避免由于粗心大意导致的错误和误解。这与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学习中保持专注,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的原则是一致的。

以下是五个造句的例子:

  1. 他在写报告的时候非常仔细,甚至字经三写,确保没有出现乌焉成马的错误。
  2. 小明在写论文时总是犯一些笔误,比如把“成功”写成了“成双”,真是典型的字经三写,乌焉成马
  3. 老师告诫学生:“不要以为写作业是小事,字经三写,乌焉成马,稍不留神就可能出现错误。”
  4. 编辑在审稿时发现作者将“失败”误写作“肤浅”,真是典型的字经三写,乌焉成马
  5. 她检查了好几遍草稿纸上的内容,但还是出现了几个笔误,幸好及时发现了,否则真会犯下乌焉成马的错误。

通过这些造句的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来提醒大家在书写时要小心谨慎。

分词解释

1 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文~。汉~。~符。~母。~典。~句。~里行(háng )间。~斟句酌。2 文字的不同形式,书法的派别:草~。篆~。颜~。柳~。欧~。赵~。3 书法的作品:~画。~幅。4 字的音:~正腔圆。5 人的别名,亦称“表~”,现多称“号”;商店的名称,亦称“~号”。6 合同,契约:~据。7 旧时称女子出嫁:待~闺中。8 生子,乳,爱:~乳(生育)。~孕(怀孕)。

jīng

1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纱。~线。~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2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西~。~度。~纬仪。3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4 治理,管理:~理。~营。~商。~济。~纪。~天纬地。5 通过:~过。~历。~验。~手。~办。~年累月。~久不息。6 禁受:~受。~风雨,见世面。7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常。~费。荒诞不~。8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脉。~络。9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已~。曾~。10 缢死,上吊:自~。11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月~。~血。12 古同“ 京 ”,数目。13 姓。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xiě

1 用笔作字:~字。~作。编~。2 描摹,叙述:~生。~实。~照(①画人物的形象;②描写刻画)。轻描淡~。

1 指“乌鸦”:~白马角(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飞兔走(喻日往月来,时间流逝)。~合之众。2 黑色的:~亮。~云。3 无,没有:化为~有。4 文言疑问词,哪,何:~足道哉?5 同“ 呜 ”,呜乎。6 姓。

chéng

1 做好,做完:~功。完~。~就。~事。~交。~立。~婚。~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人之美。玉~其事。2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形。~性。~人。自学~才。蔚然~风。3 变为:长~。变~。4 可以,能行:~,就这么办。5 称赞人能力强:他办事麻利,真~。6 够,达到一定数量:~年累(lěi )月。7 已定的,定形的:~规。~俗。~见。~例。~竹在胸。8 十分之一:增产三~。9 平定,讲和:“会于稷,以~宋乱”。10 姓。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2 大:~蜂。~勺。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