殃及池鱼的拼音、解释、组词

殃及池鱼的简介:

yāng jí chí yú
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殃,灾祸。「殃及池鱼」,指祸连池中鱼。比喻无故受到牵累。典出《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己》。

2. #《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己》1>知与不知皆不足恃,其惟和调近之,犹未可必。盖有不辨和调者,则和调有不免也。宋桓司马2>有宝珠,抵罪出亡3>。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4>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5>也。纣为不善于商,而祸充天地,和调何益?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辨惑》。 (2) 桓司马:桓魋,春秋时宋国人,生卒年不详。任司马,宋景公宠信之。后得罪出奔至曹国,欲叛宋,曹人反叛魋,后又逃至卫国。 (3) 抵罪出亡:犯罪逃亡。抵,当。 (4) 竭池:将池水排尽。 (5) 及:牵连。〔参考资料〕 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辨惑》城门失火,祸及池中鱼。俗说:司门尉姓池,名鱼,城门火,救之,烧死,故云然耳。谨案:《百家书》:「宋城门失火,因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见,但就取之,喻恶之滋,并中伤良谨也。」

3. 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魋曾受到景公的宠信,权倾一时,家财万贯,还拥有一颗珍贵的宝珠。后来他因犯罪逃亡国外,景公想要那颗宝珠,便派人去问他宝珠的下落,桓魋随口答说:「我丢到池子里了。」众人便将池水排尽找那颗珠子,但却一无所获,且因为没有水,池子里的鱼都干死了。宋景公为了要找宝珠,排光池水,使池里的鱼受到无辜牵连。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殃及池鱼」,比喻无故受到牵累。另外,汉朝应劭的《风俗通义》里,也有记载「殃及池鱼」的不同故事。他写到「城门失火,祸及池中鱼」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一个看守城门的人,姓池名鱼,城门失火时上前扑救,结果被烧死。但有一本《百家书》里却是记载:「宋国的城门失火,众人舀池子里的水救火,池水因而干枯了,里面的鱼都露了出来,就被大家抓去吃。」也说明了池鱼因城门失火而受到无辜牵连。

1. 居于宋城门附近的池仲鱼,因城门失火,延及他家而活活被烧死的故事。一说指宋城门失火,人尽取池水灭火,鱼因而干渴而死。比喻无端受灾祸连累。【例】这件事只因我是他的朋友所以才被牵扯进去,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 比喻无故受累。参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条。

《殃及池鱼》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物》,原句是“此所谓‘引婴投江’,‘推赤入热’也。其意谓:连池里的鱼都受到了伤害。现在一般用来形容某种措施或行动影响了无辜的人或事物,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解释: 1. 殃及:指受到牵连而受害。 2. 池鱼:原本是指池塘中的鱼类,借指无辜受牵连的人或物。 3. 在此成语中,比喻某人的行为或决策导致了不应由他们承担的结果,比如伤害到了与事件没有直接关系的人。

造句: 1. 他的贪污行为不仅让公司蒙受巨大损失,还殃及池鱼,影响了许多无辜员工的晋升机会。 2. 这次政策调整虽然有助于提升整体经济效率,但可能殃及池鱼,对部分中小型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3. 某个高层领导因个人失误而被撤职,结果却殃及池鱼,导致整个部门的工作受到影响。 4. 为了取悦上级,他做出了一些冒险的决定,结果不仅自己受到了惩罚,还殃及了团队中的其他成员。 5. 这次环保法规的严厉执行虽然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但同时也殃及池鱼,影响了一部分依赖传统工业谋生的人群。

分词解释

yāng

1 祸害:灾~。遭~。城门失火,~及池鱼(喻牵连受害)。2 损害:祸国~民。

1 从后头跟上:来得~。赶不~。2 达到:~格。~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过犹不~。3 趁着,乘:~时。~早。~锋而试。4 连词,和,跟:阳光、空气~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

chí

1 水塘,多指人工挖的:~子。水~。~鱼之殃(喻因牵连而受到的灾祸。亦称“池鱼之祸”)。2 湖:~盐(从咸水湖采取的盐,成分和海盐相同)。3 像水池的:浴~。花~。乐(yuè)~。舞~。4 护城河:城~。金城汤~。5 旧时指剧场中正厅前部:~座。6 姓。

1 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虾。~虫。~网。~跃。~贯(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雁(书信,信息)。~米乡。~尾纹。~目混珠。~质龙文(喻虚有其表)。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