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之问的拼音、解释、组词
樊迟之问的简介:
fán chí zhī wèn
1.指种田﹑种菜的事。语本《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1.指种田﹑种菜的事。语本《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 AI解释
《樊迟之问》这一表述可能源自于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特别是《论语》,这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著作。根据传统说法,《论语·宪问第十四》中记载了樊迟向孔子请教农耕之事的典故。樊迟是孔子的学生之一。
详细解释
在《论语·宪问第十四》中有如下一段话:“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段话表明了孔子认为治国理政应注重礼、义、信等德行,而非具体的手工业或农耕技术。
造句
- 在讨论教育的重心时,有人引用《樊迟之问》来说明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精神品质。
- 樊迟之问提醒我们,在面对学习或者工作选择的时候,要思考这些技能是否真的能够对个人和社会产生长远的价值与影响。
-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就是围绕《论语·宪问第十四》中孔子与樊迟的对话展开讨论,探讨现代社会如何借鉴古代智慧来处理人际关系和治理社会。
- 樊迟之问强调了治国理政者应当重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知识传授。
-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借鉴先贤对于国家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如《樊迟之问》中所体现的治国之道。
分词解释
樊
fán
1 笼子:~笼(关鸟兽的笼子,喻不自由的境地)。2 篱笆:~篱(喻对事物的限制)。3 纷杂的样子:“~然淆乱”。4 姓
迟
chí
1 慢,缓:~缓。~笨。~钝。~疑。~重(zhòng )。~滞。2 晚:~到。~暮,~早。推~。延~。3 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问
wèn
1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答。~题。~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津。质~。过~。2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候。~长~短。3 审讯,追究:审~。~案。唯你是~。4 管,干预:概不过~。5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他借几本书。6 姓。